露西娅·威尔科克斯:一位贯穿二十世纪艺术史的传奇女画家

纽约贝瑞·坎贝尔画廊将举办其作品回顾展,聚焦其色彩鲜明、充满想象的超现实主义创作,重现这位艺术家在巴黎与纽约艺术界的核心地位。
Lucia Wilcox
Lucia Wilcox

一位非凡的女性艺术家露西娅·威尔科克斯(Lucia Wilcox,1899-1974),其艺术生涯与二十世纪的艺术史紧密交织。她的人生旅程始于贝鲁特的青年时代,随后在巴黎和纽约的艺术中心大放异彩。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她定居东汉普顿,成为连接欧洲侨民艺术家(如费尔南·莱热、马克斯·恩斯特和伊夫·唐吉)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者(如李·克拉斯纳、杰克逊·波洛克以及伊莲和威廉·德·库宁)的重要桥梁。

露西娅以其专业名“Lucia”为人所知。她的艺术深受野兽派、原始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影响,创作出独具一格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这些作品以其对生命、自由和感官愉悦的热情拥抱而著称,与当时许多男性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作品中常见的神秘与不安形成对比。她常以女性裸体以及鲜明的色彩和线条构建一个无拘无束的感官乐园,其灵感有时来源于亨利·马蒂斯。然而,她以讽刺和戏谑的方式,将传统绘画中象征女性空灵与性感的女性天使、斜躺的裸女和舞者等意象,转化为对女性自由与快乐的肯定。这些“幻想景观”对当时男性主导的超现实主义思潮构成了温和而坚定的女性主义挑战。与其他和超现实主义相关的女性艺术家一样,露西娅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中找到了自己的声音,以充满魔幻色彩的奇想和叙事性的流动取代了旧有的意识形态。

露西娅作品的梦幻抒情风格常让人联想到马克·夏加尔,但她更侧重于表达当下时刻对生命的热情与活力,这与夏加尔作品中常见的对回忆的沉湎和精神渴望有所不同。她认为绘画是艺术家自身的映照,是一种独特的笔迹和个人化的言说。对她而言,绘画是她书写诗歌的唯一方式。这一理念在她1946年的作品《丛林小径》(Jungle Path)中得以体现,画面中虎状生物和人脸在茂密的热带景观中生长,一只睁大眼睛的狮子凝视着观众,仿佛在邀请观者进入一个人类、自然与环境界限消融的神秘空间,象征性地拒斥了父权结构下的等级制度。

自由是露西娅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主题,通过即时性、变化和动态感,以及具象与装饰性的融合来表达。她巧妙地将青年时期在中东接触到的伊斯兰和拜占庭艺术传统,以及她的纺织品设计背景与西方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充满活力的平面图案。战争年代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她1938年逃离欧洲的经历,也体现了对人类抵抗压迫的更广泛思考:小路延伸至未知之处(有时化为高耸的天使),幽灵般的人物在尘世与天界间自由流动。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露西娅常用建筑作为构图框架。在1948年的作品《被入侵的城市》(Invaded City)中,欧洲城镇的墙壁上仿佛涂满了花卉和几何图案的涂鸦,而灵魂在头顶飞翔,标题暗示了战争与艺术的双重“入侵”。在同年作品《每个人自身都是一座教堂》(Everyone Was a Church Within Himself)中,她描绘了摩尔-巴洛克式教堂的立面或礼拜堂,每个神龛和拱门都被女性占据——她们是母亲、天使、圣徒、女王、缪斯和舞者,作品标题揭示了在普世人性中个体精神性的愿景,并构想了一个全新的全女性神殿。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受到与波洛克和德·库宁等艺术家友谊的影响,露西娅转向抽象创作,以姿态性的笔触、书法般的标记和浸染的色彩,延续了她关于精神即时性和表达自由的核心主题。即使在晚年,当她在1972年突然近乎完全失明后,露西娅依然展现出非凡的韧性,她调整了自己的创作方式,改用墨水代替油彩进行创作。她认为自己消除了所有细节,心灵摆脱了干扰,反而看得更清楚。

露西娅的艺术生涯中,曾在著名的西德尼·詹尼斯画廊和里奥·卡斯泰利画廊举办个展。她的家也成为东汉普顿艺术家们的聚集地,她以融合了黎巴嫩和巴黎风味烹饪技艺以及她所营造的沙龙般氛围吸引了众多艺术界人士。她的作品被众多知名人士收藏,包括艺术家费尔南·莱热、艺术赞助人萨拉·墨菲、画廊主西德尼·詹尼斯以及艺术评论家哈罗德·罗森伯格等。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家,纽约贝瑞·坎贝尔画廊(Berry Campbell Gallery)将举办其首次露西娅·威尔科克斯作品展,展览名为“LUCIA WILCOX: LUCIA”。此次展览将重点呈现她从1943年至1948年间创作的色彩鲜明、充满奇幻想象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这也是该画廊在宣布代理其遗产后举办的首次露西娅·威尔科克斯作品展。

展览“LUCIA WILCOX: LUCIA”将于二零二五年五月二十二日开幕,持续至二零二五年六月二十八日。开幕酒会定于二零二五年五月二十九日(星期四)晚六时至八时举行。画廊的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六上午十时至下午六时,亦可预约参观。

发表回复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