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AC——卡斯蒂利亚-莱昂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o de Arte Contemporáneo de Castilla y León)——推出一项大规模回顾,系统梳理小野洋子的艺术实践。在约 1,700 平方米的展区内,展览汇集七十余件作品,追踪其在表演、观念与参与式艺术、电影、声音、装置、绘画与摄影之间自由穿梭的创作轨迹。展题“Yoko Ono. Insound and Instructure”呼应艺术家早期的一个关键时刻,同时点明本次项目的核心命题:将声音与“基于指令(Instruction)的形式”相结合。由此,观念优先于物质——艺术被呈现为提案、乐谱或一份邀请。
展览由 Jon Hendricks、Connor Monahan 与 Álvaro Rodríguez Fominaya 共同策划,是近年西班牙最为全面的小野洋子个展之一。策展叙事从艺术家形成期延伸至成熟阶段,将经典之作与参与式环境及近年装置交错排布。贯穿全展的,不仅是媒介谱系的广度,更是小野作品的一条主轴:观众在作品“成形”或“完成”中的主动角色。
作品选择凸显了多项奠定表演与观念艺术语言的早期里程碑。“Cut Piece”与其他“指令型”作品形成互文关系,例如将观众真正纳入为共作者的“Voice Piece for Soprano”与“Draw Circle Painting”(后者唯有在公众参与下方能完整)。展览亦呈现参与式环境,如可步入的迷宫“A MAZE”,以及兼具序曲与命题功能的建筑性门槛“EN TRANCE”。穿行其间,观众可直观感受小野的“指令”如何化为具身的情境——行走、聆听、发声与选择——艺术因而从凝视对象转化为一种“专注与行动能力(agency)的实践”。
MUSAC 的视角并不止步于经典章节。纳入的近期项目显示出跨越数十年的主题延续性。“DOORS”与“INVISIBLE FLAGS”延展了小野对和平、社会想象与既有结构及符号再阐释的长期关注。与过去的实践一致,这些装置以凝练的手势与最小化的提示运作,邀请公众思考:微小的感知位移如何为集体反思打开空间。
电影是小野实践的关键支柱。本次展览甄选其独立与与 John Lennon 合作的影像作品,如“Rape”“Fly”“Freedom”,将贯穿其创作的议题置于前景:亲密与暴露;观看与“被观看”的政治;以及时间维度上感知的弹性。与指令作品、参与式环境并置,这组影像进一步勾勒出其方法在跨媒介上的一致性。无论在书页、展厅或银幕,作品往往由语言出发——一则短句、一段乐谱、一条设定事件条件的指令。由此生成的,不是封闭的成品,而是一种被“激活的情境”。
此次在莱昂的呈现,置身于国际机构对小野遗产的再阅读之中。大型美术馆近年相继以大展聚焦她的创作,表明其实践在关于参与、作者身份、行动主义与艺术社会功能的当下讨论中仍具现实意义。在这一语境里,MUSAC 的项目既是新观众的入门读本,也是熟悉其名作者的深度对话,将小野安放于战后艺术的观念与表演核心,而非边缘。
简要的传记框架有助于理解支撑本展的“指令式方法”的演进。小野洋子出生于东京,定居纽约前在美国度过了重要的形成期。她是学习院大学哲学项目首位女性入学者,后于 Sarah Lawrence College 继续深造。置身艺术家与作曲家交织的社群,她发展出一种以观念与“乐谱”优先于传统物件的实践,并邀请观众将作品“付诸行动”。
在纽约下曼哈顿,她与作曲家 La Monte Young 从租住的阁楼出发,策划了一系列行动与事件,塑造了城市萌芽中的实验现场。其首展在 AG Gallery 举办,推出“Instruction Paintings”系列(其中“Painting to Be Stepped On”已成标志性作品);在 Carnegie Recital Hall,她呈现了结合动作、声音与人声的演出。回到东京后,她在 Sogetsu Art Center 带来新作,并确立向“指令作品”的关键转向:以文字指令取代物质对象。这一时期,她与 John Cage、David Tudor 同行巡演,深化了实验音乐与视觉艺术的交汇;著作《Grapefruit》将这一方法论的精神凝练为一本“乐谱式”集子。
重返纽约后,小野继续组织事件、开展邮寄与广告介入,撰写“指令型”电影脚本并拍摄短片。受邀赴伦敦使她进入 Destruction in Art Symposium 周边的艺术圈,并先后在 Indica 与 Lisson 举办展览。White Chess Set、Apple、Half-A-Room 等观念对象与新版 Film No. 4 (Bottoms)、以及“Music of the Mind”系列同台呈现。她在 Indica Gallery 结识了 John Lennon,由此开启横跨艺术、电影与音乐,并延伸至公共与媒体空间之行动主义的创作伙伴关系。
与 Lennon 合作期间,她的观念策略拓展为高可见度的和平实践,包括“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运动与“Bed-Ins for Peace”。这些行动将“指令”的逻辑转译至公民领域,呼吁人们想象并试验另一种社会关系。其后岁月里,她发行多张个人与合作专辑,并完成 FLY、Freedom、Rape、Apotheosis、Imagine 等影片,同时策划多项博物馆实验,追问制度与观念手势之间的边界。正如她所言,音乐曾在个人剧烈动荡的时期成为支点。
对其视觉艺术的机构性关注随之显著提升。Whitney Museum 的呈现开启了新的兴趣高峰;Japan Society Gallery 策划、巡回多地的回顾展 Yes Yoko Ono 接续其后。冰岛维迪岛上的 IMAGINE PEACE TOWER 则将她与 Lennon 的和平承诺凝固为永久性的纪念物。此后,她获得威尼斯双年展的重要荣誉奖项,并推出多张重释各时期素材的专辑;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东京当代艺术馆、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与柏林新国家美术馆等机构的大型展览,进一步确认了其实践在当代话语中的分量。
在 MUSAC 的展厅里,策展序列精准地将“指令”的亲密尺度与“环境”的建筑尺度相扣合。“EN TRANCE”的入口走廊宛如铰链,将“门槛、转化、游戏”这一组主题压缩为空间体验;“A MAZE”以相似方式把一段短小“乐谱”的逻辑转译为身体运动,邀请观众在空间中“导航”,而非仅作旁观。由此,展览亦可被视为一部关于小野理念如何跨越不同载体的“操作手册”:一条指令可以生成口述行动、被摄取的手势、房间尺度的装置,或是一份在纸面上静默却能激活读者想象的提案。
这条贯穿线索并不止于形式。小野对于“艺术能够成为社会想象之媒介”的坚持支撑起此次汇聚的作品谱系。“DOORS”将日常之物重置为状态之间的通道——私人与公共、闭合与开放;“INVISIBLE FLAGS”则将政治象征还原为其最小的思想单元,促使人们思考归属、国家与责任。这些作品不规定“应当如何思考”,而是建议观众设想:当微小的感知变化在社会层面被反复放大,公共生活的肌理将如何被重写。展览的成就在于,以并不张扬的手段,使这一雄心在时间与媒介之间始终清晰可读——以节制而有力的方式构筑起宽阔的论证。
总体而言,“Yoko Ono. Insound and Instructure”展示了一种在早期即转向“去物质化”的实践,同时不放弃对其社会效应的关照。通过在电影、声音与空间中的“指令—乐谱—提案”展开,展览证明:作品可以在观念、政治与形式层面保持“开放”,同时维持清晰的结构。与此同时,它再次确认观众作为合作者的地位,将作者性向外延展。这一命题既是小野创作的核心,也是本展持续推进的论题——艺术作为催化剂,使我们从留意一条指令、选择下一步这一再简单不过的动作起,去想象并试验改变。
地点与日期:MUSAC(卡斯蒂利亚-莱昂当代艺术博物馆),展期 11 月 8 日至 2026 年 5 月 17 日。策展:Jon Hendricks、Connor Monahan、Álvaro Rodríguez Fomina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