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四十周年之际,萨奇画廊没有选择传统回顾展,而以群展 The Long Now 登场,将机构历史视为持续运作的平台,促成新作与标志性作品的再度相遇。展览由 De Beers London 赞助、前高级总监 Philippa Adams 担任策展,横跨两层、九个展厅,汇集特邀委托、装置、绘画、雕塑与动态影像。其宗旨明确:在不流于周年自我颂扬的前提下,重申画廊作为艺术家检验材料、观念与公众关系的场所。
The Long Now 的核心是对“过程”的关注:痕迹如何留下、材料如何抵抗或成全动作、图像如何生成。Alice Anderson、Rannva Kunoy 与 Carolina Mazzolari 的作品奠定了基调——把“制作的手感”本身作为主题:Anderson 细密而劳动密集的缠绕与编织;Kunoy 捕捉并释放光线的氛围性表面;Mazzolari 以织物构成,淡化素描、绘画与雕塑之间的边界。焦点不在风格,而在于让“制作行为”可见:手的在场使作品成为持续专注的记录。
第二条叙事线聚焦推动媒介与信息边界的实践。Tim Noble、André Butzer、Dan Colen、Jake Chapman 与 Polly Morgan 的作品被安置为“意义如何被构建”的试验场:通过并置、尺度,以及将观众期待纳入作品的概念手法,使萨奇一贯的方式得以显形——把风险公开陈列,让讨论在展厅中发生,而非简单罗列“精选”。
作为画廊项目的长期支柱,绘画在本展中以广阔谱系与鲜明技术对比呈现。Jenny Saville 的 Passage(2004)以凝练的视线描绘当代身体——反对理想化、复杂且强烈在场——提醒人们她的实践为何长期牵动关于具象绘画的讨论。与之同场的还有 Alex Katz 的平面化精准、Michael Raedecker “缝与画”交织的肌理、Ansel Krut 轻微错位的形象语法、Martine Poppe 薄如轻纱的视域层,以及 Jo Dennis 的混合策略。整体讯息直白:绘画不是单一话语,而是一组彼此叠加、持续修订的语言。
两件装置作品最清晰地阐释“参与”与“转化”。Allan Kaprow 的 YARD——一片历来由观众行动“激活”的汽车轮胎场域——将雕塑从“远观的对象”转化为“穿行其间的环境”。悬于其上的 Conrad Shawcross Golden Lotus (Inverted) 则把经典 Lotus 车体翻转为一件动力雕塑(曾在 Sweet Harmony: Rave Today 展出),通过剥离工业设计的原始功能,将其重置为供“慢速观看”的对象。二者合读,构成互补的能动性模型:Kaprow 邀请介入;Shawcross 把机器转化为一个开放的问题。
展览也直面当下最受讨论的领域——监控、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的伦理摩擦。Chino Moya 与 Mat Collishaw 的作品探究机器如何生成、排序与流通图像,抛出根本性问题:把“看”这件事委托给系统意味着什么?作品并不提供说教式答案,而是把捕捉、模式识别与分发等装置层面推至前景,呈现这些流程如何改写我们对世界与他人的理解。
生态压力与材料的“第二生命”作为母题反复出现。Gavin Turk 的 Bardo 以碎裂玻璃面板呈现,像是一种关于过渡与无常的冥想:既稳定到足以承载图像,又脆弱到暗示裂隙。Olafur Eliasson、Chris Levine 与 Frankie Boyle 的光艺术作品将感知放慢到近乎不可觉察的阈值,反使目光更敏锐。与此同时,Edward Burtynsky、Steven Parrino、Peter Buggenhout、Ibrahim Mahama、Ximena Garrido-Lecca 与 Christopher Le Brun 的作品,分别以迥异的材料与视角处理开采、残余与再生等议题。策展取向保持务实:气候与工业并非等待“说明”的题材,而是当代艺术生产与接受的条件。
Richard Wilson 的 20:50 既是历史锚点,也是体验高潮。空间被回收机油注满至腰部高度,平静如镜的液面以令人错乱的精度反射建筑。狭窄步道引人进入一个方向感被颠覆、边界逐渐溶解的房间——视线仿佛延伸进另一个上下颠倒的空间。此作曾在萨奇画廊此前三个地点均有安装,此番于上层空间重现,使相遇情境改变而核心效应不减。在这一脉络中,“油”这一材料意涵更为饱满,但作品仍拒绝落入简化口号;它更像一堂观看课:谨慎步入,记录不稳,并留意感知如何重写看似坚实之物。
与许多周年展容易滑向机构自画像不同,The Long Now 刻意将机构退至背景,让作品居于前景。Adams 的策展框架清晰而轻巧,论述由作品自身承担。画廊作为慈善机构的现状以务实方式交代——门票收入回投于项目与可及性的扩展——而 De Beers London 的支持被定位为与创意和创新相契合的赞助,而非内容的指挥棒。
参展名单凸显跨世代的对话与广度。除前述艺术家外,展览还呈现 Olivia Bax、John Currin、Zhivago Duncan、Rafael Gómezbarros、Damien Hirst、Tom Hunter、Henry Hudson、Maria Kreyn、Jeff McMillan、Misha Milovanovich、Ryan Mosley、Alejandro Ospina、Sterling Ruby、Soheila Sokhanvari、John Squire、Dima Srouji 与 Alexi Williams Wynn 等人的作品。目的不在封固典范,而在于提供一个切面:观察图像如何在公共空间累积意义与价值。
公众参与被纳入展览机制。Saatchi Gallery Lates 延长开放时段,为可能错过展览的群体开辟新入口。门票自 £10 起,收入回投于机构核心工作。地面层同步推出与 Bagri Foundation 合作的 Myths, Dreams and New Realities,由 Chelsea Pettitt 与萨奇团队共同策划,聚焦 13 位新锐亚洲艺术家。该项目并非附属“卫星”,而是与主展核心命题并行的研究:把身份视为动态构成,把材料视为记忆载体,把叙事视为重想当下的工具。
总体而言,The Long Now 借周年之名,不为神圣化过去,而为厘清当代艺术实践的“现在时”:将过程置于前台、邀请参与、检视系统,并把材料推向临界。展名既是描述,也是一种指引。时间的延展之所以重要,并非为了延宕迫切性,而是为了让复杂作品得以沉淀。若画廊的价值系于它所促成相遇的品质,那么四十岁的任务与四岁时无异:聚合需要时间的作品,安排它们跨方法与代际对话,并相信观众将为回路画上句点。
**日期:**The Long Now 展期 2025 年 11 月 5 日—2026 年 3 月 1 日。Saatchi Gallery Lates 举办于 11 月 7 日、11 月 21 日、12 月 5 日、1 月 23 日。Bagri Foundation 的 Myths, Dreams and New Realities 展期 10 月 24 日—11 月 30 日。门票自 £10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