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上线凯瑟琳·毕格罗的核战惊悚片《炸裂白宫》,伊德瑞斯·艾尔巴与丽贝卡·弗格森主演

难以想象的场景

炸裂白宫
Martha O'Hara
玛莎-奥哈拉(Martha O'Hara)
MCM 编辑:艺术、表演、自然和电影。

准备好迎接一部高压惊悚片了吗?如您所见,这个创意开局强劲,承诺从第一分钟起就带来令人窒息的观影体验。

电影始于探测到一枚来源不明的洲际弹道导弹(ICBM),它从太平洋上一个未知的地点发射升空。这一突发事件在美国政府和军方的最高层引发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们必须确定导弹的来源并制定适当的应对措施。

叙事张力的核心在于可用时间的极度短暂:当局获悉,在导弹击中目标前,他们只有15到19分钟的窗口期。目标很快被确定为美国的一个主要城市:芝加哥。

在消除威胁的绝望尝试中,军方发射了两枚拦截导弹。但这个常被形容为“用子弹拦截子弹”的防御系统却灾难性地失败了:一枚拦截弹发射失败,另一枚则错失了目标。

影片的叙事刻意将威胁的灾难性与事发时刻的绝对常态并置。故事开始于华盛顿特区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政府工作人员正通过常规的安全检查,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就连美国总统本人,也在一场篮球比赛的公开活动中被紧急带离现场。

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仅是一种场景设置技巧,更是一种核心的主题手段。通过将突发事件置于绝对日常的背景下,影片力图证明核末日的可能性并非抽象概念或冷战遗物,而是潜藏于我们日常现实中的威胁。它将一个“噩梦般的场景”转变为某种极其可信的存在,暗示着片名《炸裂白宫》(即我们当下居住的世界)的真正含义。

三联画式的危机:叙事结构与视角

《炸裂白宫》采用了一种非传统的结构方法来讲述故事,被描述为“三联画”或“不断重复的噩梦”。这场持续约15分钟的关键危机,从不同的视点被反复展现,每一次重复都会揭示新的信息,并加深对体制混乱的理解。叙事在三个主要地点之间切换,在每一次迭代中,先前只是惊鸿一瞥或通过视频屏幕看到的角色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剪辑师柯克·巴克斯特(Kirk Baxter)巧妙地将这些视角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永不停歇、令人不安的体制蜂鸣声”,让观众沉浸在海量信息和繁琐规程之中。

叙事在几个关键视点之间切换,构建出对这场危机的多方面刻画。

一个视角集中在第一道防线:位于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的导弹防御营。在那里,丹尼尔·冈萨雷斯少校(安东尼·拉莫斯 饰)和他的团队最先探测到迫在眉睫的威胁,必须执行最初的拦截尝试。

另一个视角将我们带到决策的神经中枢——白宫战情室。在混乱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奥利维亚·沃克上尉(丽贝卡·弗格森 饰)负责管理政府和军事领导人之间的危机通讯,充当着信息枢纽。

最后,影片采用了最高统帅的视角,跟随美国总统(伊德瑞斯·艾尔巴 饰)从公共活动中撤离。在被送往安全地点的途中,他必须面对是否进行报复的最终决定——这个重担完全压在他一个人的肩上。与这一视角相呼应的,还有一名轰炸机飞行员的视角,他肩负着执行美国潜在报复性打击的任务。

这种循环往复的时间线不仅是一种风格上的花招,更是影片传达其核心主题的主要机制。通过拒绝向观众提供一个全知全能、纵览全局的危机视角,这种结构模拟了“战争迷雾”。

观众和角色一样,在任何特定时刻都只掌握着部分信息。关键短语的重复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方位感,也为这些词语赋予了一种“预设的咒语般”的特质,非常适合这个由僵化协议统治的世界。因此,这种结构迫使观众亲身体验体制的瘫痪和混乱,证明了即使有既定协议,该系统在极端压力下仍然是支离破碎且极易陷入混乱的。

应对的构建者:深渊边缘的角色

危机的核心是一些关键人物,他们必须在僵化的职业职责范围内,应对一个不可能的局面。伊德瑞斯·艾尔巴饰演的美国总统,显然被突如其来的严重事态压得喘不过气。他只接受过关于核协议的简短通报,因此在报复性选项之间艰难抉择。他被迫为一个下属所说的“在生存与自杀之间”的决定而苦恼。

丽贝卡·弗格森饰演白宫战情室的高级军官奥利维亚·沃克上尉。她的角色被描绘得沉着冷静、不为所动,专注于确保领导人之间沟通顺畅。影片突出了她的专业能力,将她塑造成一个由其职能(而非性别或母亲身份)来定义的专业人士,这与毕格罗以往作品中的主角形象一脉相承。

强大的演员阵容还包括关键的军政人物,例如杰瑞德·哈里斯(Jared Harris)饰演的国防部长里德·贝克。当贝克得知导弹正飞向他女儿居住的城市芝加哥时,这场地缘政治危机也增添了个人维度。安东尼·拉莫斯饰演阿拉斯加导弹防御小组的负责人丹尼尔·冈萨雷斯少校。特雷西·莱茨(Tracy Letts)饰演安东尼·布雷迪将军,这位高级将领主张总统进行报复性打击,以威慑未来的攻击。演员阵容还包括加布里埃尔·巴索(Gabriel Basso)、格蕾塔·李(Greta Lee)、摩西·英格拉姆(Moses Ingram)、乔纳·豪尔-金(Jonah Hauer-King)和杰森·克拉克(Jason Clarke)等。

影片刻意将其角色描绘成能干且善于表达的专业人士。这一选择对其更广泛的批判至关重要:问题不在于个人的失败,而在于体制本身。影片的恐怖并非源于人为失误,而是源于对一个逻辑上疯狂的协议的完美执行。通过让角色在难以想象的压力下保持冷静和能干,导演试图证明,建立在“相互确保摧毁”前提下的系统,是无法通过任何个人能力来修复的。真正的悲剧在于,这个系统正完全按照其设计的方式在运行。

对真实的追求:现实主义的信条

《炸裂白宫》标志着导演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继2017年的《底特律》(Detroit)之后重返大银幕。这部电影延续了毕格罗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对“国家政策的内部运作”以及战斗与国家安全现实的迷恋,这些主题在她之前的作品如《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和《猎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中都曾深入探讨过。

导演本人也声称自己“对国家安全非常着迷”。这种对现实主义的承诺体现在剧本中,该剧本由NBC新闻前总裁、核战备专家诺亚·奥本海姆(Noah Oppenheim)撰写。毕格罗和奥本海姆共同咨询了多届政府中众多在职和退役的军方及白宫官员,以构建一个尽可能逼真的假想情景。

这种严谨的态度延伸到了片场,现场有来自现实世界的专家顾问。其中包括曾负责白宫战情室的拉里·菲佛(Larry Pfeiffer),以及阿拉斯加格里利堡的前指挥官丹·卡布勒(Dan Karbler)。卡布勒称描绘导弹防御行动的场景“超级写实”,并指出影片中总统对此类危机准备不足的刻画同样符合现实,因为在任总统很少参加此类演习。

为了强调影片作为独立调查的立场,毕格罗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不寻求五角大楼的合作。“我觉得我们需要更加独立,”她宣称。奥本海姆的新闻背景与毕格罗的调查式电影风格相结合,使这部电影成为一种独特的混合体:一部叙事性的新闻作品。通过运用新闻报道的方法来构建虚构叙事,两位电影制作者为其主题警告赋予了事实的权威性,实际上是以高成本电影的形式创作了一篇深度调查报道。

核时代的警示:主题意图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高度紧张的惊悚片,更是一次“充满激情且强有力的裁军呼吁”。制片人明确表示,他们的意图是激发一场关于削减全球核武库必要性的对话。

影片围绕着核威慑的悖论展开。毕格罗质疑了一种防御措施的合理性,这种措施依赖于一个“可能造成全球毁灭、一触即发”的环境,并强调了这种系统固有的“令人困惑的混乱、困惑和无力感”。这种冲突在她的一句话中得到了总结:“我们正处在一个疯狂的悖论中:为了拯救世界,我们必须毁灭世界。”

毕格罗在冷战期间的“躲避和掩护”演习中长大,她的动机是通过当代的视角来审视这种焦虑。奥本海姆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他希望人们记住,“尽管冷战早已结束,但核时代尚未结束。”影片的标题正来源于奥本海姆对现代世界的比喻:“正如标题所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炸药的房子里。”

毕格罗的最后一个问题概括了影片的主旨:“我们如何才能在不把房子推倒的情况下,把炸药从墙里取出来?”

影片刻意没有回答其核心问题,它更像是对话的催化剂,而非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它被设计成“故意令人抓狂”,让观众“得不到答案,被迫去寻找自己的答案”。这种拒绝提供明确结局的做法是影片最终的修辞策略。这不是一个有结局的故事,而是一个问题的陈述。通过挫败观众对结局的渴望,制片人将寻找答案的责任从银幕转移到了观众身上,直接实现了他们发起“对话”的既定目标。影片令人沮丧的结局,实际上正是其最主要的行动呼吁。

制作与发行信息

《炸裂白宫》是一部美国末日政治惊悚片,由凯瑟琳·毕格罗执导,诺亚·奥本海姆编剧。这部英语电影汇集了包括伊德瑞斯·艾尔巴、丽贝卡·弗格森、加布里埃尔·巴索、杰瑞德·哈里斯、特雷西·莱茨、安东尼·拉莫斯、摩西·英格拉姆、乔纳·豪尔-金、格蕾塔·李和杰森·克拉克在内的全明星阵容。

制片人包括格雷格·夏皮罗(Greg Shapiro)、毕格罗本人和奥本海姆,巴里·埃克罗伊德(Barry Ackroyd)担任摄影指导,柯克·巴克斯特担任剪辑,沃尔克·贝特尔曼(Volker Bertelmann)负责配乐。影片由First Light、Prologue Entertainment和Kingsgate Films制作,片长112分钟。

Netflix负责全球发行。《炸裂白宫》于2025年9月2日在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进行了全球首映。随后,影片于10月3日在英国、10月10日在美国的部分影院上映,并于2025年10月24日在Netflix全球流媒体平台上线。

分享本文
没有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