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最新的韩国力作《墙外之音》是一部惊悚片,它将拥有自己住房的普世梦想,转变成了一场心理噩梦。影片围绕着宇成展开,他是一名普通的工薪族,通过购买自己的公寓,实现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然而,他的安宁居所很快被来自邻居楼层、无法追踪的神秘噪音所侵扰,最初的喜悦也因此变得短暂。夜间的干扰迅速侵蚀了他的平静,使他陷入痛苦,神经日益衰弱。当宇成试图寻找噪音来源时,却遭到邻居们的否认,冲突随之升级。情况变得愈发偏执,他成了主要的怀疑对象,家门上开始出现指控他才是罪魁祸首的匿名纸条。这种社会排斥迫使他走上了一条绝望的道路,拼命证明自己的清白。这场调查将他更深地卷入了公寓大楼背后令人不安的秘密以及附近的一起谋杀案中。他的苦难历程,交织于他与另外两位核心人物的互动之中:一位是手握大权的业主代表恩华,另一位则是充满疑点但又富于同情心的楼上邻居镇浩。影片颠覆了传统的鬼屋套路,恐怖的源头并非超自然实体,而是一种模糊、平凡却又令人抓狂的现实。这种恐怖感,源于在一个本应代表安全与成就的空间里,理智与安全感的逐步瓦解。
一个濒临崩溃的世代缩影
冲突的核心,是姜河那对宇成这一角色的刻画,这个角色被塑造成了一个世代的缩影。他是“영끌족”(倾尽所有贷款买房的年轻人)的一员,为了买下自己的公寓,宇成耗尽了抵押贷款、遣散费、个人储蓄、股票投资,甚至卖掉了母亲的土地。如此巨大的牺牲,使他后来的心理崩溃显得愈发令人心痛。影片记录了他从一个满怀希望的男人,到一个因持续不断的噪音和日益加剧的压力而变得日益敏感、脆弱和疲惫的人。姜河那坦言自己在拍摄过程中也感到“身心俱疲”,并与导演深入探讨了如何表现一个被逼到极限的人物。他表示,自己从未扮演过崩溃到如此地步的角色。导演金泰俊之所以特别选择姜河那出演此角,是因为他相信,这位演员与生俱来的阳光和积极形象,能让这个本可能变得无比黑暗的角色获得观众的同情,从而使影片对年轻一代痛苦与渴望的描绘更具共鸣。
与宇成的挣扎形成对比的是廉惠兰饰演的恩华。作为业主代表,她住在顶层豪华公寓,一出场便确立了阶级与权力的差异。她的官方职责是维护社区安宁,但其真实面目却是一个身份模糊的权力掮客。作为一名前检察官,恩华冷酷、精于算计,深谙法律的运用与规避之道。她代表着管理这座公寓的体制力量,其首要任务似乎是维护房产价值——尤其是在附近有重大交通枢纽规划的背景下——而非为某个住户伸张正”义。廉惠兰以一种玩味的微笑和一副热心肠的外表来诠释这个角色,其背后却隐藏着深不可测的野心,她所体现的是一个置身事外的精英阶层——虽是体制的一部分,却并非真正的邻里。
这个三角关系的第三个顶点,是由徐贤宇扮演的楼上邻居镇浩。他最初给人的印象是令人生畏且充满疑点,但其人物弧光却从一个潜在的对立者,演变为一个充满同情心的盟友。镇浩同样是噪音的受害者,出于对宇成的怜悯与同情,他成为了宇成寻找噪音源头的热情伙伴。为了准备这个角色,在接到剧本时恰好自己也正经历噪音困扰的徐贤宇,进行了一番身体改造。导演所寻求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肌肉男,而是一个“饱经风霜的斗士”体格。为此,徐贤宇增重并接受了拳击和柔道训练,以呈现出更具冲击力的动作场面,为这个在受害者与保护者之间摇摆的复杂角色增添了真实感。
从日常生活中营造恐怖
导演金泰俊擅长创作所谓的“现实题材惊悚片”,即从日常生活的焦虑中挖掘恐怖元素。这部电影是他成功处女作《虽然只是弄丢了手机》在主题上的直接延续,后者探讨了智能手机被黑的恐惧。《墙外之音》的诞生,源于导演在创作前一部作品时亲身经历的严重楼层噪音问题。这份个人经历,激发了他为居住在多户住宅中的大多数韩国人创作一部既合时宜又具共鸣感的故事的愿望。他在影片的制作上精益求精,尤其注重声音设计,力求在捕捉真实日常噪音的同时,不让听觉体验变得令观众难以忍受。其目标在于找到一个平衡点,让这些干扰声作为一种“电影化音效”发挥作用——即一种强度可控的叙事工具,用以营造悬念,而非单纯地刺激神经。在视觉上,金泰俊将公寓本身视为一个角色。他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一个统一而狭窄的空间在电影中显得有趣。通过运用光影和其他元素,他确保了环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反映出居住者情绪状态的变化。例如,在宇成的家中,灯光被用来在墙上投射出条形阴影,从视觉上强化了他梦想家园已沦为牢笼的感觉。
84平方米的重量
影片的韩文原名《84제곱미터》直译为“84平方米”。这个具体的面积并非随意设定,它是韩国公寓的“국민평형”(国民平型),即“国民标准面积”。这种通常包含三间卧室和两间浴室的户型,是韩国最常见、最受欢迎的公寓布局,已成为实现中产阶级梦想的强大象征。对许多人而言,拥有一套84平方米的公寓代表着稳定、成功和体面的家庭生活。导演指出,“国民标准”公寓的概念是韩国独有的文化现象,他选择这个数字作为片名,正是因为它本身就浓缩了韩国独特的公寓文化及其背后蕴含的集体渴望。因此,宇成的奋斗不仅仅是为了购买一处房产,更是为了获得这个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符号。影片将这一理想的象征用作特洛伊木马,呈现了一个普遍理解的理想,然后从内部将其解构,揭示出这个稳定的象征实则是一个脆弱、孤立且可能令人疯狂的牢笼。
银幕上的国民冲突
《墙外之音》直接触及了韩国一个重大且持续存在的社会问题。该国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多户住宅中,其中公寓占比超过80%。这种高密度居住环境使得楼层噪音成为一个普遍而严重的冲突源头。影片的设定植根于严峻的现实:在最近的4年半时间里,与楼层噪音相关的民事投诉接近22万起,而在一年之内,相关的报警记录就超过了3.8万起。问题之严重,以至于在某些案例中升级为纵火和谋杀,为影片紧张的剧情增添了残酷的可信度。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足以引发国家层面的干预,包括政府对新建建筑的噪音标准进行规制,以及对楼板最低厚度做出规定。然而,影片戏剧化地展现了这些官方政策与居民实际生活体验之间的差距。
都市焦虑的惊心写照
归根结底,《墙外之音》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类型片。它是一个层次丰富的叙事作品,利用惊悚片的框架来剖析现代都市生活的种种压力。影片交织了经济焦虑、高密度居住的心理代价、中产阶级梦想的幻象,以及即便身处邻里之间也可能存在的深刻孤立等主题。宇成从一个满怀希望的购房者,到一个心理逐渐崩溃的男人的历程,是对追求理想所付代价的冷峻评述。影片的结局中,宇成手持房产证回到首尔的公寓,背景音乐响起《首尔挽歌》,提供了一个复杂而令人不安的结局。这暗示了即使梦想已证明是一场噩梦,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梦想仍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墙外之音》是一部有力且切合时弊的电影,它所发现的恐怖,并非源于超自然,而在于分隔我们的薄墙,以及那些随时可能将其摧毁的社会压力。
本片片长118分钟,于2025年7月18日在Netflix首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