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加里·兰北领地舞蹈团(Gary Lang NT Dance Company)准备首演这部极具私密色彩的作品时,肢体律动与听觉架构的交汇将占据悉尼歌剧院的舞台中心。 由BlakDance制作的《我的另一面》(The Other Side of Me)不仅仅是一场视觉表演,更是一幅复杂的声景(sonic landscape),在“被偷走的一代”(Stolen Generations)幸存者破碎的身份认同中穿行。通过将阿纳姆地(Arnhem Land)古老的口述传统与当代作曲技法相融合,这部作品对一个受困于两种文化、两个家庭和两块大陆之间的人,进行了直击灵魂的探索。
不协和与和谐的叙事
这部作品的核心源于一个令人心碎的真实故事:一个原住民男孩被从家人身边带走,并在英国乡村抚养长大。这种地理和文化上的错位直接反映在作品的结构编排中。由著名的拉拉基亚族(Larrakia)艺术家加里·兰(Gary Lang)编舞——他的作品常因独特的“土著芭蕾”美学而备受赞誉——该作以双人舞的形式呈现,将主角内心的对话具象化。叙事不仅由视觉驱动,同样由听觉主导,深入探索由创伤和刑事司法系统构建的精神牢笼。 兰指出,虽然作品基于特定历史,但它与监禁和寻求个人自由的普遍主题产生共鸣,创造出一种任何研习曲式结构的人都熟悉的张力与释放(tension and release)。

作曲:当“马尼凯”遇上现代声景
从音乐学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合作背景,成功跨越了原住民传统配器(instrumentation)与现代戏剧音效设计之间的鸿沟。乐谱由Sam Pankhurst创作,他以驾驭复杂和声结构和流派融合的作曲能力而闻名。然而,作品的音色(timbre)是由获奖无数的Yolŋu族歌者、Rirratjingu氏族传统的守护者Banula Marika定义的。 Marika带来了马尼凯(Manikay)——这是既作为叙事手段又作为精神锚点的传统歌循环。这些蕴含祖先历史的咏唱,与Arian Pearson充满氛围感的音效设计并置,创造出一种复调织体(polyphonic texture),在这种织体中,过去的混响(reverb)与当下的直接现实发生碰撞。 这种声学分层模拟了主角的双重存在,利用“The Studio”剧场亲密的频率响应(frequency response)特性,将观众包裹在角色的迷失感中。
文化声学与戏剧构作
制作水准超越了乐谱本身,深受文化咨询的影响,以确保情感和声音上的调性(tonality)保持真实。叙事弧线在文化顾问Josie Cranshaw和兰的侄子Jesse Norris的亲身经历基础上进行了打磨,Norris提供了关于司法系统中原住民男性形象的文化戏剧构作建议。 这一合作项目(包括英国诺森布里亚大学的参与)揭示了殖民主义留下的声学伤痕,创造了一个从静谧内省到高强度段落的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悉尼歌剧院原住民项目负责人Michael Hutchings强调了将这个故事带到Tubowgule(歌剧院所在地)的重要意义,这里早在歌剧院建成数万年前就已是人们讲述故事的聚会之地。

演出详情与票务
这一国际跨文化合作项目将在悉尼首演后,开启澳大利亚东海岸七个中心的巡演。 悉尼演出季定于2026年5月6日至9日在悉尼歌剧院The Studio举行。预售将于2025年11月25日星期二上午9点开始,公开发售将于2025年11月28日星期五上午9点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