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livion 是作曲家兼撰词人 约翰·埃尔沃德创作的 70 分钟一幕歌剧电影,凭此在 Cannes World Film Festival – Remember the Future 获得 最佳音乐电影。多家音乐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进一步坐实了该片的获奖与其在影展线路上的持续走高。
虽与戛纳国际电影节主体无隶属关系,Remember the Future 以“月度遴选+年度颁奖”的混合机制运作,横向覆盖剧情片、纪录片与音乐主导型作品,并被列为 IMDb 资质赛事。对 Oblivion 这样以音乐推进叙事的影片而言,这一赛制有助于在传统歌剧圈层之外加速被更多观众与行业发现。
影片构想取材自 但丁《炼狱篇》:两位“旅人”和一位被束缚的男子(或许身具王族血统)徘徊于一个阈限性的“之后”,在那里记忆宛如通行货币,而证词则始终遭到质疑。影片的声音景观聚焦四位声乐与精干的器乐编制——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电吉他与电子——营造出带颗粒感的音色调板:parlando(说白式)段落的交替、质感层面的分解/崩解与固定音型(ostinati)在低音弦乐靠码擦奏(sul ponticello)与吉他延迟尾音之上微光闪烁。整体制作取向更偏向清晰度而非声墙体量:近距拾音呈现的微小瞬态细节、受控的混响衰减,以及在母带处理中保留乐句层面的动态,避免把乐谱的**攻击与收束(attack/release)**一概抹平。唱片资料与内页亦强调了作品“迷人而神秘”的气质,以及口语与声乐织体的交错。
银幕化并非无奈之举,而是创作初期的明确转向。埃尔沃德与制片人 Graham Swon(Ravenser Odd Productions)及导演 Laine Rettmer合作,在美国东海岸以高强度的 12 天完成拍摄,后期再将预录的棚内音轨与画面精确贴合——这一做法在不牺牲呼吸与自由伸缩(rubato)的前提下,显著收紧声画同步,弥补纯现场拾音的局限。镜头层面,Alice Millar 的摄影围绕“表演语法”构图:视线轴与剪辑点多落在乐句的收尾位置,使乐句层面的切分感始终保持张力。相关制作细节均见于片方资料。
演员与乐手配置与 New Focus Recordings 的商业版基本一致:声乐由 Nina Guo(女高音)、Lukas Papenfusscline(男高音)及两位男中音 Tyler Boque、Cailin Marcel Manson担纲;器乐为 Laura Williamson(中提琴)、Issei Herr(大提琴)、Greg Chudzik(低音提琴)、Daniel Lippel(电吉他)与 John Aylward(电子),Stratis Minakakis 任音乐总监。唱片标签与内页材料对演出与录音署名予以确认。
就录音成品而言,Oblivion 的剪辑、混音与母带突出瞬态细节——诸如电吉他的泛音拨奏与琴桥噪声、低音弦乐富含松香质感的起弓——并保有宽裕的动态范围,使耳语般的宣叙调得以自然推升至全体渐强(crescendi)而不发生削顶失真(clipping)。内页同时详列录音场次与后期团队,强调这是一套精密建构的声音设计,而非对舞台演出的简单“抓拍”。
制作与发行。 Oblivion 由 Ravenser Odd Productions 出品,Laine Rettmer 执导,Alice Millar 任摄影指导。商业录音由 New Focus Recordings 发行(目录号 FCR370),并提供数字渠道。片段与更多信息可在作曲家官方网站及唱片公司页面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