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rican Recital Debut Award 将在卡内基音乐厅呈现大提琴家加布里埃尔·马尔廷斯

Gabriel Martins. Photo Credit: Martin Allison
Alice Lange
爱丽丝-朗格 (Alice Lange)
爱丽丝-兰格对音乐充满热情。她曾参与过多个乐队的制作...

拥有美国与巴西背景的大提琴家加布里埃尔·马尔廷斯(Gabriel Martins)即将与钢琴家维克托·圣地亚哥·阿松西翁(Victor Santiago Asunción)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威尔独奏厅登台演出。本场独奏会以巴洛克为基点,向19世纪的浪漫主义铺展,并在中段嵌入凝练的古典语汇与拉丁美洲现代主义的色彩。作为 American Recital Debut Award 项目的一部分,这场演出为新生代演奏家提供正式登台的平台,同时配套导师制与多季延展的职业支持。

开场曲目为巴赫《D小调第2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马尔廷斯自述,这部作品是其音乐身份的核心与技术、结构及长线乐句美学的标尺。他将巴赫《六首大提琴组曲》视为大提琴的“圣典”,尤强调第2号的“阴翳、深度与人性”。以无伴奏作品起手,也清楚勾勒出整场音乐会的结构:自独白式的开篇,过渡到扩展色彩与音域、却不牺牲线条清澈度的二重奏作品。

随后登场的是马尔廷斯改编的莫扎特《E小调第K.304号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版。演奏者认为,这部奏鸣曲体量精炼、旋律经济,极适合以大提琴的“人声”中音区呈现;其中“温柔的忧思与优雅的抒情”,在大提琴的音色里尤为贴切。此改编属其个人计划的一环,旨在将部分莫扎特作品引入大提琴曲库;同时,这也是演出中段与阿松西翁展开对话的起点。在节目布局层面,它以另一种角度透视耳熟能详的古典叙事,而钢琴与弦乐的对话始终居中。

语汇的转折来自阿尔韦托·希纳斯特拉(Alberto Ginastera)的《潘帕纳(Pampeana)第2号》,该作题献给作曲家的夫人——大提琴家奥罗拉·纳托拉-希纳斯特拉。作品吸纳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辽阔地平与律动脉搏,与此前莫扎特的古典克制形成有意的对照。马尔廷斯将其视为“欧洲之外最重要的大提琴与钢琴作品之一”,在曲目叙事上于经典谱系与拉美现代主义之间取得平衡。对听众而言,此段往往是整晚在色彩与音响攻击性上最外向的篇章,随后音乐会转入浪漫派的收束。

加布里埃尔·弗雷(Gabriel Fauré)的《蝴蝶(Papillon)》为当晚最轻盈的一笔。该曲原名《小品(Pièce)》,后因其“振翅”般的身段而改名《蝴蝶》。在本场结构中,它作为一段短小而凝练的“重置”——置于莫扎特的紧凑陈述与希纳斯特拉的开阔手势之间,并在大型终曲前“清洁耳朵”,这是独奏会编排中常见的定位。

压轴曲目为勃拉姆斯《E小调第一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38号》。马尔廷斯称其为“一部早期杰作,兼具青年期的坦率与不设防的美感”。在现场语境中,这部奏鸣曲以低声部为锚,展开对位性的论辩,对两位演奏者的平衡与耐力皆有要求,同时保留与威尔独奏厅尺度相称的亲密感。作为终章,它勾连出一条清晰弧线:从无伴奏的巴洛克工艺,收束至以结构重量与长线歌唱构建的浪漫二重奏。

该演出的更大框架来自 American Recital Debut Award。该计划由钢琴家及艺术管理者维克托·圣地亚哥·阿松西翁为纪念已故大提琴家林恩·哈雷尔(Lynn Harrell)而发起,旨在以“三支柱”支持优秀的青年古典演奏家: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舞台举办音乐会、由艺术顾问委员会提供专业导师制,以及贯穿三个乐季的持续邀约。顾问委员会成员包括格莱美®获奖大提琴家祖伊尔·贝利(Zuill Bailey)、大提琴家兼基金会负责人埃文·德拉赫曼(Evan Drachman)、女高音玛格丽塔·戈麦斯·贾内利(Margarita Gomez Giannelli)及阿松西翁本人。遴选工作由阿松西翁与以贝利为召集人的音乐家团队共同进行,特别看重艺术家在现场与数字端培育受众的能力与对行业变局的应变力。作为哈雷尔的长年室内乐伙伴,阿松西翁亦将此项目视作其所承继“导师传统”的延续。

马尔廷斯是本周期两位获选者之一。其履历包括 Concert Artists Guild/Young Classical Artists Trust 总冠军、Sphinx Competition 金奖与大卫·波珀国际大提琴比赛金奖等,并在求学阶段屡获肯定。上述成绩推动其先后在卡内基音乐厅、维格莫尔音乐厅、纽约第92街Y文化中心与默金音乐厅亮相,并登上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大礼堂,与南北美多支乐团合作担任独奏。其演出亦通过 NPR、WQXR、KUSC、WFMT 等电台扩散到更广范围;其音乐节足迹涵盖阿斯彭、拉维尼亚、拉霍亚、黄谷仓(Yellow Barn)、克利夫兰室内乐音乐节与“主要为莫扎特”(Mainly Mozart)等。

评论界持续强调其“打磨度”与传达力。就纽约的一场“全巴赫”专场,《The Strad》以“深刻动人的体验”评价之;其他评述亦频提其“丰润、迷人的音色”与在巴赫谱系中的说服力。除协奏曲舞台外,马尔廷斯因将巴赫的小提琴作品成套改编为大提琴并录制全辑而受瞩目。其传记还记载曾师从拉尔夫·柯什鲍姆(USC桑顿音乐学院)与劳伦斯·莱瑟(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现居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所用乐器为弗朗切斯科·鲁杰里(Francesco Ruggieri)约1690年制大提琴与弗朗索瓦·尼古拉·瓦朗(François Nicolas Voirin)琴弓。

阿松西翁的角色也不止于项目管理。作为一位获《华盛顿邮报》评价“从容且富于想象”的 Steinway Artist,他在独奏与协奏舞台活跃于国际,并与多位重量级弦乐家与四重奏长期合作——包括林恩·哈雷尔、祖伊尔·贝利、安东尼奥·梅内塞斯、约书亚·罗曼、吉奥拉·施米特,以及多佛、爱默生与维加四重奏。他曾任阿斯彭音乐节室内乐教师,并在阿米莉亚岛、Highland-Cashiers、葡园乐章(Music in the Vineyards)与圣菲等地登台。其唱片包含《贝多芬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全集》,与大提琴家约瑟夫·约翰逊合作录制的《肖斯塔科维奇与拉赫玛尼诺夫奏鸣曲》,以及与埃文·德拉赫曼的录音与与哈雷尔合作的《父亲教我的歌》(Songs My Father Taught Me)。他亦为 FilAm 音乐基金会的创始人与艺术总监,致力于通过奖学金与演出机会支持菲裔古典乐手。

总体而言,本场的项目建筑与奖项框架,将重点放在“延续性”,而非为“新”而新:以无伴奏的巴洛克为地基,经由以大提琴音色“重读”的古典奏鸣曲,铺展至以节律与色彩见长的拉美现代主义,再经由一首法式性格小品“清场”,最终归结于一部承担总结功能的浪漫奏鸣曲。此布局清晰呈现马尔廷斯的偏好——音色多样性、形式可读性,以及对曲库吸纳与再塑的意愿——与奖项目标相契合:支持能在舞台与数字端建立可持续职业的演奏者。对听众而言,这是一幅凝练而连贯的音色与肌理全景,始终将大提琴与钢琴的对话置于核心。

节目单:
巴赫——《D小调第2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莫扎特——《E小调第K.304号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改编版);希纳斯特拉——《潘帕纳(Pampeana)第2号》;弗雷——《蝴蝶》;勃拉姆斯——《E小调第一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38号》。
演出者: 加布里埃尔·马尔廷斯(大提琴)、维克托·圣地亚哥·阿松西翁(钢琴)。

日期(按要求列于文末): 音乐会——2025年12月13日(星期六)19:30,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威尔独奏厅。新闻稿发布——2025年10月21日。

分享本文
没有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