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Those I Love
For Those I Love | Photo Credit: Hugh Quberzky

For Those I Love 发布新单曲《Mirror》,为第二张专辑《Carving The Stone》预热

都柏林制作人、视觉艺术家兼词曲作者大卫·巴尔夫(David Balfe)的音乐项目 For Those I Love 宣布发行新单曲《Mirror》。这首歌曲是其即将推出的第二张专辑《Carving The Stone》的先行曲。巴尔夫此前的同名首张专辑获得了广泛好评,确立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将口语诗与电子音乐融为一体。新材料的推出延续了其富有影响力的艺术创作轨迹。

《Mirror》:一曲充满推动力的声音宣言

新单曲《Mirror》被描述为巴尔夫迄今为止最具推动力的作品,由“强劲的鼓点”持续驱动向前。这首歌曲在 Zane Lowe 的 Apple Music 1 节目中首播,大卫·巴尔夫也在 Lowe 的节目中接受了相关采访。《Mirror》的引人注目的视觉作品由奈尔·特拉斯克(Niall Trask)执导,以其电影化和叙事驱动的风格而著称。特拉斯克的作品常将荒诞与严肃融合,旨在唤起幽默与悲怆并存的基调。

在《Mirror》中,巴尔夫的演唱被描述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也更愤怒”。他的声音塑造了一个复杂的形象,集“街头哲学家、激进的论辩家和忏悔诗人于一身,化身为一个博学多才的前锐舞者”。巴尔夫的演唱方式和歌词处理的这种多面性,表明了他的艺术意图以及在当代音乐中的独特地位。“前锐舞者”一词暗示了与电子音乐和反文化的联系,可能反映了对主流体系的幻灭。同时,“博学多才”则指向了其高超的智力水平和语言驾驭能力。这种融合使得巴尔夫能够将学术批判与原始、本能的力量相结合,挑战了传统上对音乐家或社会评论家的认知。将思想深度与扎根于街头的视角相结合,使他能够传递出一种既具思想严谨性又富情感共鸣的有力社会评论。

《Carving The Stone》:拓宽的主题画布

《Carving The Stone》是 For Those I Love 的第二张全长专辑,它建立在巴尔夫备受赞誉的首张专辑的基础之上。这部新作品的特点是主题上的显著演变,与他的第一张专辑相比,它刻意“拓宽了范围”并“放眼于更大的图景”。虽然巴尔夫的首张专辑主要是一次对个人悲痛的原始而深刻的探索,特别是关于他最好的朋友保罗·柯兰(Paul Curran)的去世以及更广泛的暴力损失经历,《Carving The Stone》则转移了焦点。这张专辑将富有情感的口语诗与宏大的电子编曲和高亢的器乐融合在一起,呈现了他迄今为止最直接、最紧迫、最坚定不移的作品。它根植于记忆、抵抗和原始的情感真实等主题。

这种主题上的转变代表了一种自觉的艺术进步。巴尔夫本人曾表示,他最初不愿重温首张专辑中那些深刻的个人主题,称他“无法面对再次审视相同的话题:再次创伤自己不是一个选择”。这表明,他早期作品中对个人痛苦的强烈处理,如今已为他将批判的视角转向外部铺平了道路。悲痛的个人经历,一旦得到宣泄,似乎已成为理解和阐明集体苦难或系统性不公的基础。这意味着艺术家并非放弃对深刻、重要主题的承诺,而是将“重要”的定义从个体扩展到集体,展现了在社会背景下对人类境况更全面的参与。

这张专辑的核心主题依然强调工人阶级社区的生活和家庭之爱,但现在它延伸到对爱尔兰资本主义如何影响这些社区的直接批判。巴尔夫将这种资本主义的影响描述为“文化之死”和“对一个城市和一代人的扼杀”。这种本土化的焦点表明,抽象的经济理论和全球趋势如何在具体的城市环境中产生切实、有害的影响。“文化之死”和“城市之扼杀”意味着身份、社区和机会的深刻丧失,这直接与经济政策以及更广泛的资本主义力量对当地居民的影响相关。通过捕捉工人阶级生活屈辱的片段和马克思主义的沉思,巴尔夫为听众提供了一个视角,以理解普遍问题如何在日常斗争中显现。

《Carving The Stone》被呈现为“对当代都柏林生活感受的大胆审视”,探讨了巴尔夫个人在被他视为“充满恶意”的城市中“寻求稳定”的旅程。他创作这张专辑的过程源于最初不愿重温过去的创伤,但最终,一段富有成效的观察期让他意识到第二张专辑已成为“艺术的必然”。他一丝不苟地将这些“涂鸦变成诗句”,并在自己的家庭工作室中制作器乐,以音乐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整个过程中,巴尔夫始终保持着一种哲学化的态度,在“生活的灰色地带,介于希望与绝望之间”寻找意义,为专辑中常常严酷的主题增添了细微之处。

歌词的深刻性:批判“技术封建主义”和阶级动态

《Mirror》和整张专辑的歌词深度,凸显了巴尔夫作为“激进的论辩家”的角色,他运用文字剖析当代问题。专辑中的一个主要焦点是对“技术封建主义”的批判,这一概念在《Mirror》中直接被提及。这个术语描述了一种现代经济体系,其中主导性的科技公司拥有类似于历史上封建领主的权力,控制着重要的数字平台、数据和在线市场。在这种框架下,个人和小型企业成为“数字农奴”,依赖这些平台获取工作、社交联系和基本服务,就像农民曾经依赖封建领主获取土地和保护一样。

该体系的关键特征包括对大型科技公司的普遍依赖、这些实体拥有数据所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业内有限竞争。这一概念已由雅尼斯·瓦鲁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和塞德里克·迪朗(Cédric Durand)等思想家进行了深入发展。“技术封建主义”的明确纳入和详细阐释,将专辑的批判提升到超越一般反资本主义情绪的层面,成为一种具体的、当代的经济分析。巴尔夫不仅仅是表达不满,他更是在探讨一个明确的理论框架,该框架描述了数字平台如何创造新的控制和剥削形式。详细的定义揭示了这一概念的深度——谷歌和亚马逊等公司如何能够像现代封建领主一样运作,从“数字农奴”那里榨取价值。这表明巴尔夫的愤怒精准地指向了现代数字控制和剥削的机制,使得他的批判与当前的社会经济辩论高度相关。

为了阐明专辑的阶级批判,歌词《Mirror》中有一段直接的摘录:“看,我被自己人活生生刺伤,但被高高在上的人款待和宴请,对我来说却成了更大的罪行,如果我注定要流血,那就让我被我能看到的刀刃刺伤而流血吧。”这句强有力的歌词将公开、可见的暴力与一种更微妙、系统性的伤害并置。巴尔夫在传统、可见的剥削或暴力形式与当代资本主义和“技术封建主义”中固有的、常常无形且普遍存在的经济压迫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更大的罪行”并非肉体上的创伤,而是强大实体所施加的阴险、普遍的经济不稳定性。这凸显了当代生活中经济不稳定的普遍性,特别是对工人阶级社区而言,以及数字系统如何通过制造新的依赖和财富攫取途径来加剧这些问题。

这段歌词内容进一步与专辑中更广泛地表达的挫折感相连,这些挫折感源于“租房的苦难、微薄的薪水、兼职和债务”,从而将理论批判根植于具体、日常的挣扎之中。巴尔夫尖锐地指出都柏林“与技术封建主义同床共枕”,这明确地将这一全球理论与他特定的地方语境联系起来,展示了抽象概念如何在个体日常生活中显现。通过聚焦“技术封建主义”,这张专辑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试金石,引发关于数字权利、经济不平等和资本主义未来的更广泛讨论。这使得这张专辑在思想上具有挑战性,在政治上富有参与性,有可能在其受众及更广泛的范围内引发更深入的对话。

从赞誉到演变:新作的背景化

为了给《Carving The Stone》提供必要的背景,回顾 For Those I Love 同名首张专辑所受到的评论至关重要。这张专辑获得了广泛的评论界赞誉,例如《星期日泰晤士报》称其“非凡”,《独立报》称其为“一张令人震惊的专辑”,而《新音乐快报》则赞誉其为“一张完美的处女作”。这表明他的早期作品在音乐媒体中受到了高度评价。此外,这张首张专辑还荣获了享有盛誉的 2021 年 Choice Music Prize,获得了业界的认可。

这张专辑的核心主题围绕着对朋友保罗·柯兰(Paul Curran)去世所带来的原始悲痛的加工,通常通过口语诗和电子音乐的独特融合来传达。这张专辑中感人肺腑的歌词内容和强有力的主题受到了评论家和听众的广泛关注。这张专辑在评论界取得的成功为新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树立了先例。这种在质量和主题深度上的一致性表明了一种连贯的艺术愿景,即在首张专辑中探索的个人痛苦自然地延伸到《Carving The Stone》中更广泛的社会批判。这种进步表明,艺术家有能力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探索新领域,从而持续地、有意义地进行评论。

《Carving The Stone》代表着他之前作品的扩展,而非彻底的背离。它建立在他独特的艺术声音的既定基础上,同时有意识地拓宽了其主题范围,以解决更广泛的社会问题。这一轨迹将 For Those I Love 定位为一位拥有不断成长和演变叙事的艺术家,能够创作出既能引起个人共鸣又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这种艺术目的的连续性可以加强他与现有听众的联系,同时吸引对他的扩展主题范围感兴趣的新听众。

专辑发行及相关信息

《Carving The Stone》将以多种实体形式发行。其中包括CD、标准黑色LP、爱尔兰独家彩色LP、仅限独立商店发行的独家彩色LP,以及限量发行的Dinked独家版LP。该专辑定于8月8日发行。

For Those I Love - Mirror (Visualiser)

发表回复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