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thenium
Ruthenium

对钌的争夺:AI如何把一种稀有金属变成“新黄金”

一种超稀有金属,正在借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扩张与“高密度、低成本”数据存储的东风,悄然成为今年最受关注的原材料之一。
2025-08-30 15:53

钌(化学符号 Ru)是白金族金属中的银白色元素。长期以来,它的工业用途有限、市场体量微小、鲜少进入公众视野。如今,这段“低调期”已经结束。随着超大规模云服务商不断加码云与AI基础设施,钌正从默默无闻的副产品跃升为战略性投入品:价格走高,买方争相锁定货源。

为什么是它,为什么在此时?
在数据中心使用的现代硬盘驱动器(HDD)中,一层极薄的钌涂层——薄到仅为纳米量级的分数——既能提升每片磁片的比特密度,又能稳定磁性能。通俗地说,就是“同一张盘装下更多数据、摊薄每TB(太字节)的成本”。随着生成式AI推高训练数据与推理负载,这套“每TB成本”的算术愈发关键。高容量、“AI就绪”的HDD出货上行,钌的消耗也随之上扬。

AI的影响并不止于存储。本就逼近微缩与可靠性极限的传统铜互连,正在被研究以钌作为下一代候选材料。一旦先进半导体产线哪怕只有小部分向钌互连转移,这个本就微型的市场将承受更强的技术性需求拉动。

一个跑在头条前面的市场
过去一年,钌价几乎翻番,重返十余年来的高位,涨幅甚至领先多种更知名的贵金属。更耐人寻味的是它市场的“袖珍”规模:按大宗商品的标准,仅以每年几十吨、几亿美元计,与铜、镍、黄金的“数十亿美元级”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价格形成同样不透明:没有大型期货市场,多数交易发生在精炼商、加工商与终端用户之间的场外对接。流动性稀薄,意味着任何细小的需求变动都会被放大。

结构性“窄供给”
世界上并不存在“专门开采钌的矿”。几乎全部供给都来自白金族金属(PGM)采选的副产品,其中一次产量高度集中在南非。只要铂金企业缩减投资,或遭遇停电、劳资纠纷,钌的产出就会同步波动。来自报废催化剂和电子产品的回收能提供一定补充,但与数据基础设施带来的新增需求相比,规模仍然偏小。跟踪PGM的分析师将现状概括为典型的瓶颈:结构性不弹性的供给遭遇突然而持久的需求。除非副产回收出现跃迁式提升,或铂产业进入一段持续繁荣周期,否则市场大概率将长期处于供不应求。此外,供应焦虑还会触发买方的预防性囤货,进一步收紧现货市场。

专家视角——三个关键驱动
HDD相对闪存(SSD)的成本优势:只要这一本质优势不改,HDD就会稳居数据中心“近线(nearline)”层的主力位置,钌的结构性需求便有支撑。
材料效率提升:更薄的涂层、更严的工艺控制可降低单机用量(以克计),但难以完全抵消新一轮部署所带来的规模效应
研发选项的“不确定性”:从芯片到储能(互连、催化剂、超级电容等),应用路径仍在演化。商业化落地或许循序渐进,但长期累积效应不容小觑。

一场意料之外的“拉锯”:AI与清洁能源
钌的电化学特性,使其在高性能催化与新型储能系统(如锂–氧电池原型、先进超级电容)中同样具备吸引力。然而,这些项目正直面由AI塑造的价格现实:当全球最雄厚的预算为“存数据”而买进钌时,依赖钌的气候技术一侧将承受更吃紧的成本结构。在价格回落或成熟替代材料出现之前,部分储能解决方案可能被推迟,或被迫基于更常见的原料进行再设计。

地缘格局与集中度风险
供给高度集中于单一国家,精炼环节又被少数企业主导,使钌天然处在“关键矿产”讨论的中心。没有可以一键见效的“快招”:要扩大产出,依赖的是PGM全产业链的资本开支周期,而非某个“更多钌”的开关。若要在不扼杀创新的前提下提升韧性,最佳路径大致有三:加速回收工艺与设计层面的用量节省替代化探索

接下来看什么
数据中心资本开支(Capex)与存储结构:若超大规模云厂商的投资维持强劲、HDD继续把持近线层,钌的需求将得到托底。
白金族金属的产量指引:南非任何持续性的增产或扰动,都会即时反映在金属可得性上。
材料领域的突破:无论是降低钌负载的工艺验证,还是在HDD涂层、芯片互连、催化剂上的可行替代,均可能改变需求曲线的斜率。
回收的规模化:提升催化剂与电子废弃物的回收率,可为供给建立更稳定的“第二只脚”,并削弱波动性。

结语
钌是一个教科书式样本:一股技术浪潮,足以在一夜之间重定价一种小众材料。只要AI基础设施继续扩张,高性价比数据存储中的关键角色就会给予这种金属持续的顺风。除非供给追上节奏,或工程技术实现“以少胜多”,这个曾经不显山不露水的元素,仍将处于一个战略意义重大、且极度紧平衡的市场里——在那里,微小的变化也可能引发不成比例的巨大后果。

发表回复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