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或许并非身处与心灵无关的“基底现实”,而是栖居在一个经由计算构造的世界?“模拟”这一问题迫使我们回到第一原理:什么算作证据?什么是物理定律?什么是心灵?二十年来,争论主要围绕尼克·博斯特罗姆提出的哲学性 Simulation Argument(模拟论证),以及更近时期梅尔文·沃普森将物理规律重述为信息动力学结果的尝试而展开。二者合在一起,邀请我们在保持中立的同时坚持追问:如果世界是一套程序,那么——若有的话——哪些地方理应显得不同?如果一切都不不同,这一主张究竟是解释性的、科学性的,还是纯然形而上学的?
假说的框架:哲学诉求与物理诉求
模拟假说通常以两种“声部”出现。其一是哲学声部,关涉概率与参照类:在关于未来文明与计算能力的若干假设下,拥有与我们相似体验的存在者成为“被模拟者”的概率会有多大?其二是物理声部,追问自然律的结构:若信息是更为根基的实体,力、对称性或热力学趋势是否可能从类似计算的优化过程中涌现?
两种声部都能把问题磨砺得更锋利,同时各自面临不同批评。就哲学而言,脆弱点在于概率计算中被“偷渡”的前提,以及参照类的选择;就物理而言,核心焦点是可检验性、欠确定性,以及在缺乏新增预测力的情况下,仅以计算隐喻重写既有物理学的风险。
博斯特罗姆的论证:结论并非“肯定”,而是一组“三难”
博斯特罗姆的贡献常被误读为“我们已经在模拟里”。其实他提出的是一个三难困境:要么 (1) 几乎没有文明能抵达“后人类”阶段;要么 (2) 即便抵达后人类阶段,也几乎不会运行数量可观的“祖先模拟”;要么 (3) 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身处模拟之中。论证的锋芒在于让自满的现实主义变得认知上“坐立不安”:一旦承认心灵的基底无关性与大规模仿真/仿演的可行性,“与我们相似的观察者”这一定义的参照类便会被模拟体所主导。
几个关键压力点值得强调:
- 参照类问题。 论证的概率力度,取决于谁被计入“像我们的人”。若按现象学(拥有与我们类似的体验)来界定,模拟体占优;若按因果起源(在生物进化中出现的灵长类)来界定,非模拟体占优。没有额外理论的情况下,无法以非循环的方式确定参照类。
- “不可知”的前提。 真正起作用的两项前提——心灵的基底无关性与可实现的高保真仿真——并非无可争辩。仿真或许不仅需要天文级算力,还需要对退相干的量子系统与具身的生态耦合进行高保真建模,这远超“粗略估算”的量级。
- 决策论的尴尬。 若第三个角为真,我们应如何行动?博斯特罗姆的务实建议——“照常生活”——不无道理,却暴露一处不对称:一个既不引导行动、也不区分预测的命题,可能沦为优雅却无所施为的奇趣。
若作善意解读,这一论证的价值在于:它扩展了需要严肃对待的可能空间,却不要求“证据封箱”。它最好的功能,是对我们关于技术、意识与典型性的怀疑性压力测试。
沃普森的信息动力学:由隐喻转向机制
当“三难”仍停留在抽象层面时,沃普森试图给出机制。他提出:信息的动力学遵循一条不同于热力学熵的“第二定律”——在封闭的信息系统中,信息熵倾向于下降或保持不变,从而推动压缩与优化。据此,他勾勒出一种图景:若把世界视为追求表征经济性的信息处理系统,该原理或可照亮基因演化、数学对称,甚至引力等跨领域的重复模式。
这一步跳跃颇为大胆:从“宇宙像一台计算机”的隐喻,跨越到“物理规则源于压缩压力”的操作性假说。几点要旨尤为醒目:
- 压缩作为统一倾向。 若系统朝向最小描述复杂度演化,我们理应观察到对称、规则与高效编码的收敛。“法则性”不再是“赤裸事实”,而是信息记账的涌现性副产品。
- 离散的时空“单元”。 把现实建模为承载信息的格点网络,可导出这样的动力学:使物质彼此更靠近,能减少描述状态所需的变量数——由此出现我们称作“引力”的吸引行为。
- 质量—能量—信息的耦合。 若信息是物理的,它或可携带能量或“质量”属性。借此,诸如暗物质之谜可被信息化重释,并由“信息擦除”出发设计实验以求检验。
该研究计划的吸引力显而易见:它承诺在信息论与基础物理之间搭起可检验的桥梁。然而标准必须足够高。单纯以“压缩语汇”重述既知规律并不充分;关键在于新颖且能区分的预测。信息动力学能否预告标准模型未曾预见的定量异常?能否在无自由参数的前提下回推既定常数?其“格点/离散”承诺能否被高精度测量所反驳——在连续现实的假定下,这些测量应给出不同结果?
什么才算作证据?
成熟的评估需要明确:是什么使模拟假说——或其“信息动力学化”的孪生体——对事实敞开脆弱性。常被讨论的路径包括:
- 格点伪迹。 若时空在计算格上被离散化,极高能过程(如宇宙线)可能显露与格轴对齐的微弱各向异性或色散关系。此类信号的缺席,可为离散尺度设置下界。
- 复杂度上限。 有限资源的模拟器可能强加“资源上限”——例如量子纠缠的深度或干涉图样的复杂度。实验可追索标准理论未曾预测的意外饱和点。
- 热力学不对称。 若信息论意义上的“第二定律”偏离热熵,那么经精心构造的“封闭”信息系统或可呈现一种指向性(朝向压缩),无法被经典统计力学还原。
- 擦除的能量代价。 伦道尔原理已把信息擦除与热耗散联系起来。若能观察到更强且非冗余的联系——例如与擦除相关联的质量亏损——并能与常规耗散清晰区分,则将具有决定性。
每条路径都面临熟悉的阻碍:计量精度、背景噪声,尤其是欠确定性。与“模拟”相容的信号,往往同样与非模拟理论(量子引力、涌现时空、凝聚态物理的新颖类比)相容。应警惕确认性漂移:在多种理论框架已能预期的现象中,过度解读出“对计算友好”的花纹。
方法上的谨慎:当隐喻“超载工作”
以下三点,能有效抑止草率结论:
- 主导技术的隐喻。 各文化总爱把宇宙比作其时代最先进的机器:钟表、蒸汽机,如今则是计算机。此类比喻作为启发颇有成效,但若未经与竞争理论的解释力较量便升格为本体论,极易犯范畴错误。
- 解释的“记账学”。 把“引力”改称“信息压缩”不能仅是换个标签。所谓机制深度,意味着要展示:新叙述如何减少自由参数、如何统一彼此分散的现象、如何在不依赖临时脚手架(ad hoc)的情况下化解异常。
- 贝叶斯记账。 先验至关重要。若你为“基底无关的意识”或“祖先尺度的仿真可行性”赋予很低先验,即便给出“博斯特罗姆式”的高度似然,事后的“我们在模拟中”的概率仍然很低;反过来,过宽的先验会稀释证据纪律。
伦理与生存论含义(不以本体论为转移)
这一假说之所以迷人,还因为它重绘了熟悉的伦理地形:
- 设计伦理。 如果未来的主体能在软件中实例化有意识的生命,我们今天关于人工智能、虚拟代理与大规模仿真的抉择便带上实打实的伦理分量。问题将以公共政策的形式回归:我们是否应当创造充满可受苦之心的世界?
- 无形而上学担保的意义。 即便现实确是“被计算”的,人类的诸种事业——关怀、求知、艺术——也不会蒸发。价值并非附着于基底,而是**超越—依存(supervene)**于经验与关系之上。因而实用姿态在不同本体论之间仍旧稳健。
- 认识论的谦卑。 该假说提醒我们:我们的模型也许只是更深层秩序的局部压缩。此种谦卑,有助于孕育更好的科学——无论宇宙是否“运行在硅上”。
中性的综合判断
严谨的学术观察者可以做如下概括:
- 博斯特罗姆的三难困境仍是对“天真现实主义”的强力挑战,但其锋利程度系于可争的前提与尚未在哲学上定论的参照类抉择。
- 沃普森的计划作为研究议程颇具前景——前提是它能产出标准物理尚无的、清晰且“敢于冒错”的可检验预测。其价值,将更多体现在解释经济性与经验锚定力上,而非辞藻的回响。
- 作为科学性主张,模拟假说只有在用预测“支付房租”之际方能增信;作为哲学性压力测试,它已经物有所值,因为它在规范我们的典型性、具身性与心灵等前设。
因此,知性上的诚实既非轻信也非冷嘲,而是持续的批判性好奇。若未来研究能推出定量“签名”——例如与格轴对齐且具有特定标度律的各向异性、超越伦道尔极限的“信息—质量/能量”耦合效应、或标准理论无法解释的复杂度天花板——则理由的天平会发生位移;否则,模拟命题仍是一项有生命力的形而上学选项与富饶的启发法,但尚不足以成为经验上更优选的假说。
结语:问题本身的价值
追问“我们是否生活在模拟中”,并非玩弄形而上学辞藻,而是撬开多处研究转轴的撬棍:心灵如何产生、为何定律如此简洁、信息究竟为何物。博斯特罗姆教我们追踪关于观察者分布的假设;沃普森则敦促把“信息是物理的”翻译为敢于出错的机制。最稳妥的预言或许是:无论该假说的终极真伪如何,沿途发展出的方法——更精细的参照类、更紧密的信息—动力耦合、更具区分力的实验——都会增进我们对所居世界的理解,无论它是否被模拟。
在尚无决定性试验能够区分“基底现实”与“仿演现实”之前,我们应同时警惕自满的确定性与表演式的怀疑。让问题发挥它的最佳效用:打磨证据标准,澄清解释抱负,拓展物理—计算—哲学的交汇前沿。若帷幕终能拉开,那将归功于这些德性——不是标语,而是结果。
参考文献
- Bostrom, Nick. “Are You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53, no. 211 (2003): 243–255.
- Eggleston, Brian. “A Review of Bostrom’s Simulation Argument.” Stanford University(课程资料 symbsys205),对博斯特罗姆概率推理的综述。
- Vopson, Melvin M. “The Second Law of Infodynamic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Simulation Hypothesis.” AIP Advances 13, no. 10 (2023): 105206.
- Vopson, Melvin M. “Gravity Emerging from Information Compression” (AIP Advances, 2025) 及朴茨茅斯大学相关通告。
- Orf, Darren. “A Scientist Says He Has the Evidence That We Live in a Simulation.” Popular Mechanics, 2025-04-03.
- Tangermann, Victor. “Physicist Says He’s Identified a Clue That We’re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 Futurism, 2023-05-03.
- IFLScience(编辑部). “Physicist Studying SARS-CoV-2 Virus Believes He Has Found Hints We Are Living In A Simulation.” 2023-10.
- Vopson, Melvin M. Reality Reloaded: How Information Physics Could Explain Our Universe. 2023.
- 经典哲学怀疑论背景:柏拉图《洞穴的寓言》;笛卡尔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历史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