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即将推出近年来欧洲最雄心勃勃的电视剧之一——《骇浪风暴》。这部剧远非一部简单的灾难片,它深入探讨了波兰现代史上最深的创伤之一,探索了关于悲痛、坚韧和不懈追责的普世主题。该剧的灵感来源于 MS 扬·赫维留斯号渡轮的沉没事件——这是该国和平时期最致命的海难——但它超越了对事件的字面重现,提供了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叙事。该剧不仅讲述了海上的悲剧,更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探索另一场更无声但同样毁灭性的灾难上:一场在陆地上展开的斗争,受害者家属在这里面临着官僚的冷漠、对掩盖真相的怀疑以及长达数十年的真理之战。
《骇浪风暴》的叙事结构刻意采用双线并行,将生存剧与紧张的法庭剧融为一体。正如该剧的焦点所暗示的,真正的悬念不仅在于波罗的海冰冷的波涛中,更在于陆地上痛苦的余波——一个由掩盖、企业失误和官方怯懦构成的迷宫。这种叙事方式并非偶然。该剧由备受赞誉的《滔天巨浪》(Wielka Woda)创作团队打造,该团队已经证明了其以深刻的历史敏感性将国家悲剧戏剧化的能力。正如其前作利用 1997 年的洪水来剖析那个时代的制度性功能障碍一样,《骇浪风暴》利用 1993 年的灾难作为催化剂,剖析了一个关键而动荡的时刻:波兰从共产主义向民主的过渡。在那个背景下,国家机构在寻找新的问责模式方面举步维艰,常常辜负了那些他们本应保护的人民。因此,渡轮的沉没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隐喻,象征着一个国家在旧政权的残骸中航行,同时艰难地建立一个基于信任和正义的未来。
双线叙事:海上风暴,陆上风暴
《骇浪风暴》的叙事在两条平行的战线上展开,它们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异常丰富和复杂的故事。一方面,该剧将观众带入灾难的核心,以令人不寒而栗的真实感再现了 1993 年 1 月 13 日至 14 日夜间,MS 扬·赫维留斯号上绝望的求生斗争。创作者们利用尖端的电影技术,力求忠实地描绘在波罗的海飓风级风暴中发生的事件,捕捉那些最后时刻的紧张和恐怖。
然而,该剧的情感和主题核心在于其第二条故事线:在陆地上展开的战斗。这条情节线跟随幸存者、寡妇和受害者家属在悲剧发生后的痛苦旅程。他们的悲痛因一个似乎对他们置之不理的系统而加剧,他们面临着一种系统性的冷漠,迫使他们不仅为记忆而战,也为亲人的尊严而战。最初的寻求答案之旅,逐渐演变成一场全面的法律传奇。该剧记录了细致的调查、迷宫般的法律程序,以及与一个似乎更关心自保而非揭露真相的官僚机构之间令人沮丧的对抗。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女性——妻子、母亲和女儿们,她们在波兰政治和社会转型的混乱中,不仅要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还要面对“制度的残酷”。
这种叙事设计创造了强烈的对比。在海上,角色们面对的是自然盲目而无情的愤怒——一种混乱而原始的力量。然而,在陆地上,斗争是针对一个人为的系统,一个由机构组成的网络,它非但没有提供保护和正义,反而通过混淆、疏忽和沉默变成了对立面。通过并置这两场战斗,该剧暗示,办公室和法庭中的系统性失败,是一场比波罗的海风暴更深刻、更不可饶恕的悲剧。沉船是因人为失误而加剧的自然行为,而随后对明确和透明正义的否定,则是一系列蓄意的人为决定的结果,将一部生存剧转变为对责任和正义本质的反思。
星光熠熠的阵容,演绎国家创伤
为了将这样一个具有巨大规模和国家共鸣的故事搬上银幕,《骇浪风暴》汇集了波兰最负盛名的演员阵容,他们的表演将这部历史剧深深地植根于情感的真实之中。
米哈乌·茹拉夫斯基(Michał Żurawski)饰演宾特尔(Binter),一个体现了海事界内部道德冲突的核心人物。宾特尔是一名水手,他在对已故导师(一个可能与船只指挥有关的人物)的忠诚与揭露真相的迫切需求之间挣扎,即使这意味着危及自己的事业并与同伴对立。他的困境因两位波兰表演界传奇人物扬·恩格莱特(Jan Englert)和玛格达莱娜·扎瓦兹卡(Magdalena Zawadzka)的出演而更加突出,他们饰演他的父母,为他的内心斗争增添了代际的厚重感。
玛格达莱娜·鲁日奇卡(Magdalena Różczka)饰演渡轮船长安杰伊·乌瓦谢维奇(Andrzej Ułasiewicz)的妻子约兰塔·乌瓦谢维奇(Jolanta Ułasiewicz)。灾难发生后,她的角色不仅要为真相而战,还要为丈夫的名誉而战,因为初步调查试图将他描绘成主要责任人。鲁日奇卡体现了那些拒绝接受官方说法的家庭的坚韧和毅力。为了准备这个角色,这位女演员与现实中的约兰塔·乌瓦谢维奇会面,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次会面给了她“翅膀”,让她能够以最大的真实性和尊重来诠释这个角色。
两位主角象征性地代表了为真理而战的两条战线。作为系统内部成员的宾特尔,体现了内部的斗争——一个证人必须在他的社群的沉默法则和真理的道德要求之间做出选择的困境。他的旅程探索了从内部进行改革的挑战。另一方面,作为海事和法律权力结构之外的平民,约兰塔·乌瓦谢维奇体现了普通公民要求强大而不透明的机构承担责任的外部斗争。他们平行的道路完整地描绘了寻求正义的过程,表明这既需要外部的压力,也需要内部的勇气。
演员阵容还包括鲍里斯·希茨(Borys Szyc)等重量级人物,他饰演的乌瓦谢维奇船长成为灾后争议的中心。此外,还有托马什·舒哈特(Tomasz Schuchardt)、康拉德·埃勒里克(Konrad Eleryk)和尤斯蒂娜·瓦西莱夫斯卡(Justyna Wasilewska)等实力派演员组成的强大配角阵容。这个星光熠熠的组合凸显了该项目在波兰电影界的重要性,使其不仅仅是一部娱乐剧集,更是一场顶级的文化盛事。
幕后揭秘:现代波兰最宏大的制作
《骇浪风暴》不仅因其叙事深度而引人注目,其制作规模也使其成为“近年来波兰最大、最复杂的电视剧制作”。该剧背后的技术和后勤努力,证明了其以应有的忠实度和视觉冲击力再现国家悲剧的雄心。
制作数据令人印象深刻:该项目涉及超过 120 名有台词的演员,动用了 3000 名群众演员来填充渡轮和陆地场景,还有超过 140 人的技术团队在幕后工作。拍摄从 2024 年 1 月到 8 月,历时 106 天,横跨波兰多个地点,包括真实故事的关键地点,如希维诺乌伊希切(渡轮的始发港)、什切青、格丁尼亚和华沙,将虚构的故事牢牢地植根于记忆的地理之中。
最大的技术挑战无疑是再现海上灾难。该剧有超过 130 个灾难场景,拍摄过程分为三个精心设计的阶段,以实现前所未有的真实感。首先,在一个“干景”中,渡轮的客运走廊和客舱的复制品被建在可移动的平台上,这些平台可以倾斜,以模拟船只在没有水的情况下的倾斜。其次,为了拍摄风暴中甲板和船长室的场景,华沙的制作团队在一个“湿景”上开发了一套创新的悬挂式布景系统。一个 17 米长的船长室复制品被悬挂在一个特殊的起重机上,以模拟海浪的冲击,而其他结构可以倾斜高达 90 度,在受控但极其逼真的条件下再现渡轮的倾覆。最后,最复杂的场景,需要演员与大量水体互动,是在布鲁塞尔的 LITES 电影工作室拍摄的,这是欧洲最先进的水下设施之一。在一个近 1500 平方米、深达 10 米的水池中,使用了巨大的螺旋桨、水炮和能吊起 25 吨的起重机,来模拟悲剧之夜、救生筏上的救援以及最终的沉没——这些都是在开阔海域无法拍摄的壮举。
这项巨大的技术努力始终服务于一个清晰的艺术愿景和深刻的责任感。导演扬·霍洛贝克(Jan Holoubek)、编剧卡斯珀·巴永(Kasper Bajon)和制片人安娜·肯平斯卡(Anna Kępińska)领导了这部宏大制作的创作团队。电影摄影由巴特沃米耶·卡奇马雷克(Bartłomiej Kaczmarek)负责,配乐由扬·科马尔(Jan Komar)创作。霍洛贝克导演强调了该项目所带来的“巨大的责任和巨大的工作量”,这需要一个在极端条件下工作了数月的团队的“巨大决心”。巴永编剧则表达了他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责任感,力求以尊重和真实的方式传达他们的经历。最后,肯平斯卡制片人将该剧定位为一种保存历史记忆的行为,并指出《骇浪风暴》的故事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广为人知。
历史背景:MS 扬·赫维留斯号的真实悲剧
要理解 Netflix 这个项目的宏大,就必须了解其灵感来源的真实故事:一连串的疏忽、被忽视的警告和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1993 年 1 月 14 日凌晨,客货两用渡轮 MS 扬·赫维留斯号正从波兰的希维诺乌伊希切驶往瑞典的于斯塔德。船上有 64 人,包括船员和乘客,其中大部分是卡车司机。船只正驶向维雷娜风暴的中心,这是一场风速高达 160-180 公里/小时、浪高可达 6 米的飓风。凌晨 4 点 10 分左右,渡轮开始危险地倾斜。车辆甲板上的货物固定系统失灵,卡车和火车车厢开始滑动,最终导致船只致命地失去平衡。4 点 40 分发出了求救信号,但为时已晚。5 点 12 分,MS 扬·赫维留斯号在德国吕根岛海岸约 24 公里外的波罗的海冰冷海水中倾覆沉没。船上 64 人中,只有 9 名船员幸存。55 人遇难,包括 20 名船员和全部 35 名乘客。
风暴是导火索,但不是灾难的根本原因。1977 年下水的 MS 扬·赫维留斯号有着如此问题重重的历史,以至于它赢得了“漂浮的棺材”的绰号。在其 15 年的服役期间,该船曾发生近 30 起严重事故,包括碰撞、发动机故障和一次险些倾覆。
其安全记录的一个转折点发生在 1986 年 9 月,当时一场严重火灾摧毁了其一个甲板。据多个消息来源称,随后的修复是非法和鲁莽的:为了平整甲板,他们没有更换受损的钢结构,而是浇筑了 60 到 70 吨的混凝土。这种做法不仅给船只增加了相当大的重量,还严重损害了其重心和本已不稳定的稳定性。
这一连串的系统性失误和企业疏忽在最后一次航行前几天达到了顶峰。渡轮的船尾门在于斯塔德的一次停靠操作中受损。尽管船长要求将船只停航进行适当维修,但船东却下令进行临时修补并继续航行。MS 扬·赫维留斯号带着已知的故障历史、因非法维修而受损的稳定性以及仅被草草修补的严重故障,驶向了它的最终目的地。这场悲剧不是一次简单的事故,而是一长串将安全置于盈利之下的决策所导致的几乎不可避免的后果。
悲剧在陆地上继续上演。波兰政府成立的第一个调查委员会于 1993 年 3 月暂停,没有得出结论性报告。多年后,1999 年 1 月 26 日,格丁尼亚海事上诉法庭作出了一项有争议的裁决:虽然承认船只技术状况不佳,但也指责已故船长安杰伊·乌瓦谢维奇决定驾驶一艘不适航的船只出海——这一结论一直被家属认为是船东和监管机构推卸责任的一种方式。
家属们为正义而战的斗争没有停止,并最终在更高级别的法庭上得到了回应。2005 年 3 月 3 日,欧洲人权法院(ECHR)作出了一项历史性的裁决。法院裁定,波兰官方对沉船事件的调查并非公正,并判令波兰政府赔偿受害者家属。这项裁决不仅是家属们的道义胜利,也证实了他们对国内调查存在偏见的怀疑,为《骇浪风暴》系列的大部分司法叙事提供了事实和戏剧基础。
后共产主义波兰的文化记忆之举
《骇浪风暴》超越了历史剧的范畴,成为一种文化记忆的行为,它不仅讲述了一个悲惨事件,还将其作为一个棱镜,审视了波兰历史的一个决定性时期。该剧的背景设定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波兰,一个正处于混乱转型时期的国家。在那个十年里,国家正在摆脱共产主义政权的结构,拥抱民主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但也充满迷茫、腐败和权力真空的过程,其中不透明和缺乏责任的旧习依然存在。赫维留斯号的故事,以其老化的基础设施、可疑的商业行为以及无法保障安全和正义的机构,成为了整个波兰社会所面临挑战的缩影。
与《滔天巨浪》的联系对于理解其创作者的意图至关重要。这两部剧都设定在同一个十年,都以一场国家灾难为起点,探讨了反复出现的主题:制度性无能、专家知识与僵化官僚主义的冲突,以及普通公民与一个常常将他们视为障碍的功能失调的国家之间的斗争。这种方法揭示了一种一贯的作者声音,有兴趣挖掘第三波兰共和国形成时期的复杂性。
通过将自己定位为一部文化记忆的作品,《骇浪风暴》力求确保对悲剧的记忆,尤其是随后为正义而战的记忆,不会消失。正如制片人安娜·肯平斯卡所指出的,这个故事并不像它应该的那样广为人知,而这部剧有潜力将其铭刻在新一代的集体意识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沉船故事,《骇浪风暴》是对受害者的致敬,也是对悲剧、政治和不屈不挠的人类坚韧之间相互作用的敏锐分析。预计该剧将重新引发关于海上安全、企业责任以及一项需要国际法庭干预才能承认其缺乏公正性的调查所留下的持久遗产的公众辩论。
上映信息
迷你剧《骇浪风暴》将于 11 月 5 日在 Netflix 上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