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影像无需多言。它们烙印在集体记忆的视网膜上,定义了整个时代。一个赤身裸体、满脸惊恐的小女孩,张开双臂在滚烫的柏油路上奔跑,身后的天空被凝固汽油弹的黑烟吞噬。
这张摄影作品不仅加速了战争的终结,还定义了我们对痛苦、纯真和摄影新闻的理解。半个世纪以来,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如磐石般不可撼动。官方说法是:美联社(AP)一位年轻勇敢的摄影师黄幼公(Nick Ut)在现场按下了快门,随后救下了那个女孩。
这是一个关于英雄主义和机遇的完美故事。但如果这个故事实际上是企业运作的产物呢?如果真正目睹那场惨剧的眼睛,属于一个被几美元和西方官僚主义抹去名字的人呢?纪录片《谁是掌镜人:越战经典照片之谜》的问世,正是为了粉碎这个神话。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历史记忆的一次法医式尸检。而在过去的骸骨中发现的真相,令人不安、痛苦,却又极其深刻地展现了人性。
改变一切的电子邮件
惊天爆料很少始于烟花般的轰鸣,通常始于一声低语。在这里,是一封电子邮件。发件人是卡尔·罗宾逊(Carl Robinson),一位曾在冲突最激烈时期驻守西贡办事处的资深图片编辑。邮件主题预示着风暴的来临:“第二部分:究竟是谁拍了‘凝固汽油弹女孩’?一场持续50年的掩盖”。
罗宾逊背负了几十年的良心债,决定向著名战地摄影师加里·奈特(Gary Knight)吐露秘密。他的陈述简单而具有毁灭性:照片不是黄幼公拍的。
据罗宾逊说,命令来自高层——传奇编辑霍斯特·法斯(Horst Faas)。必须将照片归功于黄幼公。为什么?因为黄幼公是正式员工,是“自己人”,是另一位牺牲摄影师的弟弟。通讯社需要属于自己的英雄,而不是一个外部合作者,一个“特约通讯员”(Stringer)。
战争的幽灵
要理解这场悲剧,必须明白什么是“特约通讯员”。在战争新闻的生态系统中,他们是喂养鲸鱼的浮游生物。他们是当地摄影师、司机、为了生计在没有医疗保险、没有固定工资、甚至往往没有署名权的情况下拿命去搏的人。
纪录片的调查将我们带到了加利福尼亚州,在一所简朴的房子里,住着一位名叫阮清艺(Nguyen Thanh Nghe)的老人。阮清艺并不出名。他没有在教皇面前发表演讲,也没拿过普利策奖。但他以惊人的平静确信:他当时在场。照片是他拍的。
他的叙述因其官僚主义的平庸而令人心碎。他说那天轰炸发生后,他回到城里,把胶卷交给了通讯社办公室。一位西方编辑审视了照片,挑了一张,留下了底片,并付给了他报酬。载入史册随后又被抹去的代价是:20美元和两卷空白胶卷。
“我为此拼了命工作,但那家伙拿走了一切,”阮清艺对着镜头说道。他的语气没有愤怒,只有一种早已认命的无奈——他一生都守着一个没人相信的真相。
CSI:越南
这部纪录片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层面,而是演变成了一部科技惊悚片。电影制作人聘请了总部位于巴黎的法医专家组 INDEX,对那天的情况进行了数字化重建。加里·奈特形容这一过程就像是电影《放大》(Blow-Up)遇上了《犯罪现场调查》(CSI)。
利用所有可用的照片和档案录像,他们建立了道路、士兵、儿童和摄影师的三维模型。他们计算了阴影、视线和角度。法医分析的结果是对官方历史的一记重锤。
模型显示黄幼公当时所处的位置,根据计算,不可能拍出那张特定的照片。角度、透视——一切都与阮清艺的位置吻合。此外还有相机的问题。原始底片显示的某些技术特征是宾得(Pentax)相机独有的。阮清艺用的就是宾得。通讯社辩称黄幼公也有一台,但位置和设备的双重巧合让疑虑的天平惊人地倾斜了。
体制的地震
这些披露引发了地震般的反响。美联社作为其遗产的忠实守护者,在进行内部调查后,严密防守,坚持其版本和黄幼公的署名权。对他们来说,半个世纪前收据的缺失或缺乏绝对铁证,足以成为不改写历史的理由。
然而,当年授予该照片大奖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orld Press Photo)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激进决定。面对“重大疑点”和无法确定的事实,他们决定暂停将该奖项归属于黄幼公。虽然尚未将奖项授予阮清艺,但他们撤回了官方认定的确定性。这是对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可能造假的一种默许。
隐形人的救赎
跳出技术和争议,《谁是掌镜人:越战经典照片之谜》归根结底是一个关于尊严的故事。导演包阮(Bao Nguyen)谈到要为整整一代被边缘化的越南人发声,他们的故事曾被西方的叙事机器吞噬。阮清艺就是所有这些无名合作者的面孔。
这个故事的高潮不在丛林里,而在最近于犹他州山区举行的一个电影节上。纪录片放映结束后,那个“隐形人”阮清艺走上了舞台。面对全场起立鼓掌,带着岁月的脆弱却怀揣真理的坚定,他只是简单地说道:“是我拍了那张照片。”
这是长达一生的沉默循环的终结。这部纪录片不仅要求我们质疑一张照片,更要求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的边缘——那里住着从未出现在演职员表里的真正主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