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恩·墨菲(Ryan Murphy)用二十多年时间,打造出电视行业最具辨识度的“叙事品牌”之一。他的作品横跨音乐喜剧、医疗情感剧、光泽型惊悚与真实犯罪(true crime)选集,重塑了电视网与流媒体对“系列宇宙/品牌化”叙事的想象。2018 年与 Netflix 达成里程碑式总协议后,他于 2023 年回归迪士尼旗下 20th Television——这正是当年《欢乐合唱团》(Glee)、《美国恐怖故事》(American Horror Story)与《美国犯罪故事》(American Crime Story)等台网/有线双料强作的孵化地。如今,他的片单同时在 ABC、FX 与 Netflix 三端运转,这种罕见的“多平台并行”也印证了墨菲在加速洗牌的行业中的续航力。
早年履历与第一波突破
墨菲在千禧年前后进入电视圈,先以《Popular》(1999–2001)起步,这部 WB 的校园剧就已显露他对“高张力语调”和“锋利人物原型”的偏好。真正的跃迁来自 FX 的《整容室》(Nip/Tuck, 2003–2010)——一部挑衅性的医疗剧,确立了他日后反复出现的风格要素:巴洛克式的叙事翻转、道德灰区与大胆的场面调度。
2009 年,《欢乐合唱团》让他全面跃入流行文化主舞台。该剧由他与布拉德·法尔查克、伊恩·布伦南共同开发,讲述高中表演合唱团的故事,迅速成为全球现象级 IP:巡演、音源、热搜齐飞。凭借试播集,墨菲拿下个人首座黄金时段艾美奖(喜剧类导演),也正式以“兼具商业本能与奖季实力”的身份被主流认可。
选集剧的“蓝图”:《美国恐怖故事》与《美国犯罪故事》
墨菲在结构上的代表性创新,是由明星驱动的现代选集剧(Anthology)。他与法尔查克共同推出的《美国恐怖故事》(2011– )以“每季重置角色与场景”的机制,将同一品牌塑造成语调实验工坊——从“鬼屋”到“疯人院”(Asylum)、“女巫集会”(Coven)与“旅店噩梦”(Hotel),彼此既独立又同源。
同样的发动机被他移植到非虚构改编的《美国犯罪故事》(2016–2021):《美国犯罪故事:公诉辛普森》(The People v. O. J. Simpson)树立了范式;《美国犯罪故事:范思哲遇刺》(The Assassination of Gianni Versace)则以强势奖季表现坐实其“口碑+影响力”双擎地位,墨菲本人拿下导演奖,剧集摘得“最佳限定/选集剧”。
“Netflix 时代”:九位数豪赌带来的超级收视
2018 年,墨菲从当时的 Fox/FX “根据地”转投 Netflix,签下被广泛报道为“为期五年、最高 3 亿美元”的总协议。交易催生出多条产品线——《政客》(The Politician)、《好莱坞》(Hollywood)、《拉契特》(Ratched)——并在 2022 年交出两部文化级爆款:《怪物:杰弗里·达莫的故事》(Dahmer — Monster: The Jeffrey Dahmer Story)与《偷窥者》(The Watcher)。其中《达莫》上线 60 天内累计观看时长突破 10 亿小时,Netflix 同时宣布将“怪物”升级为长线选集品牌,并续订《偷窥者》第二季,足见“墨菲”二字在全球平台上的拉动效应。
第二部“怪物”作品《怪物:莱尔与埃里克·门内德斯的故事》(Monsters: The Lyle and Erik Menendez Story)于 2024 年 9 月 19 日上线,把 1990 年代另一桩“全民围观案例”纳入该选集的高光泽度、强视角框架。至此,“怪物”从一次性限定剧彻底转为可持续迭代的常青格式:案件可轮换、卡司可焕新、品牌不降温。
相对而言,《偷窥者》在华丽开局后虽已确认续订,但截至 2025 年 10 月上旬尚未公布新季档期。即便是头部内容,也会在“罢工后/退烧期”预算与片单再平衡中呈现“非线性排期”,这已成流媒体行业的现实注脚。
回到 20th Television(迪士尼)——两线并进的布局
Netflix 合同期满后,墨菲于 2023 年回归 20th Television,与当年扶持他打通 FX 与台网赛道的制片体系再度合流。这并不意味着他告别 Netflix——“怪物”仍将继续;但它重建了通往迪士尼“线性+Hulu”生态的输送带。简言之,如今的墨菲一边为全球级流媒体供货,另一边为“拥有有线旗舰(FX)与广播网络(ABC)”的传统巨头供血。
ABC:《紧急呼救》(9-1-1) 的二次加速,与“海上医院”新尝试
在广播电视端,墨菲与法尔查克、蒂姆·米尼尔共同打造的《紧急呼救》(9-1-1)于 2024 年自 Fox 转会 ABC,迅速重夺周四档“主心骨”,并已确认第九季。ABC 将首播定在 2025 年 10 月 9 日,继续以“事件级救援”撑起秋季档口碑与流量。迁入迪士尼生态后,Hulu 的“次日上线”也显著放大了触达半径。
墨菲亦在 2024 年推出《Doctor Odyssey》(中文译名未定),这是一部把舞台搬上豪华邮轮的高概念医疗剧(主演:约书亚·杰克逊,演员:唐·约翰逊等),为 ABC 添了一小时“逃离现实”的类型空白。但在 2025 年中期,剧集首季即告止步——映照出现阶段广播市场对新尝试的低容错。与此同时,《紧急呼救:孤星》(9-1-1: Lone Star)已于 2025 年初在 Fox 完成五季收官,给 ABC 的“母舰”让出更多品牌与资源空间;ABC 还在推进《紧急呼救:纳什维尔》(9-1-1: Nashville)的衍生规划(2025/26 季)。
FX:口碑选集与新恐怖线
无论在 Netflix 时代前后,墨菲与 FX 的创作关系始终肥沃。《美国恐怖故事》以第 12 季《Delicate》(2023–2024,分两部分播出)延续存在感;2024 年 1 月,筹备多时的《宿敌:卡波特与天鹅》(Feud: Capote vs. The Swans)回归,以上流社会与作家特鲁曼·卡波特的决裂为骨干,示范了“在对的时机唤回休眠 IP”的市场节奏感。
同年 9 月,FX 上线原创恐怖×罪案惊悚《Grotesquerie》(中文名未定,主演:妮茜·纳什-贝茨),并与 Hulu 的“次日流媒体”组合成排播闭环。该剧与《美恐》在秋季并肩,让人隐约看到墨菲“前流媒体时代”的有线统治力再现。
奖项与荣誉
从“工艺跨度”到“协作深度”,墨菲的奖壁柜给出了双重证明:他已斩获 6 座黄金时段艾美奖(涵盖导演与制片,代表作含《欢乐合唱团》《美国犯罪故事:范思哲遇刺》),并以百老汇复排剧《乐队男孩》(The Boys in the Band, 2020 年 Netflix 电影版)在 2019 年拿下托尼奖“最佳戏剧复排”。2023 年,金球奖以“卡罗尔·博内特奖”肯定他在电视领域的终身成就。超越奖杯本身,墨菲更被视作“社会话题发动机”——他的剧总能催生讨论、带动收视,并生长为可扩张的品牌。
以稳定班底“搭积木”的系列建造师
墨菲的续航逻辑还体现在团队工程学:核心合作者布拉德·法尔查克、伊恩·布伦南横跨多部作品;制作统筹亚历克西斯·马丁·伍达尔将“墨菲式美学”拆解成预算表与排期表;蒂姆·米尼尔则作为《紧急呼救》宇宙的联合创作者/总监,把握日常运营。这种分工使他能一边孵化新点子,一边让既有品牌“在线运行”。尤其对选集剧而言,这套系统让“多季并联开发、各自成队作战”成为可能,同时又不丢“这就是墨菲”的手感。
与当下电视经济的同频共振
2018 年的 Netflix 总协议,是“先砸钱抢地盘”的流媒体攻势期缩影;五年后重返 20th Television 时,市场已转向“纪律化”:少一些“空白支票”,多一些“成熟 IP + 多平台分发”。墨菲的产品组合——一半是品牌维护,一半是新剧押注——恰好契合这条主线:在迪士尼侧,他为 ABC 与 FX 供货,并通过 Hulu 放大收益;在 Netflix 侧,他以“怪物”这样的全球向选集作为品牌支柱,以高认知案件按季更新。两线并进,既对冲风险,也保持了“持续上镜”的产能节奏。
近况亮点与下一步
广播动能。 《紧急呼救》仍是 ABC 的耐久引擎。2025 年秋季第九季回归,说明这套公式还能进化不失速——对广告主、对 ABC 周四档的频道气质都意义重大。
流媒体韧性。 在 Netflix,“怪物”展现出“既黏且伸”的品质:门内德斯兄弟篇拓宽受众面,平台提前追加的选集周期保障了品牌热度的续航。《偷窥者》第二季虽未定档,但续订与首季表现足以证明其在“墨菲流媒体阶段”的支柱地位。
有线口碑。 FX 仍是“非纯收视驱动”形态实验的试炼场——从《宿敌》的时代群像,到《Grotesquerie》这类恐怖×程序化的混血尝试,“一眼可懂的大命题 + 风格化探索”的配比,正是墨菲自《整容室》以来的底色。
“墨菲手册”:为什么管用
- 一秒能讲清的高概念。 大场面的应急救援(《紧急呼救》)、公海之上的急诊室(《Doctor Odyssey》)、以臭名昭著真实案件为轴的重述(“怪物”)。即便《Doctor Odyssey》早早停播,也更多反映了当前广播市场的低容错,而非概念本身的乏力。
- 选集 = 吸星体。 由于每季重置卡司,A 级演员可短约加盟,既保新鲜,也让排期与预算更灵活。
- 语调拿捏 + 视觉极繁。 从《整容室》到《美恐》,高饱和色彩、推进式“点题配乐”(needle drop)与“预告片级”大场面,构成一种跨平台、跨地域都吃香的“墨菲式家风”。
- 幕后“板凳”够深。 稳定的合作者让多线并行成为可能,开发与拍摄互不牵绊,品牌边界却始终清晰。
不止看收视的职业曲线
许多秀跑者靠“一部定江山”,而墨菲的履历以“阶段—支柱”的方式层层递进:《欢乐合唱团》在 2000 年代末重塑了地面台热剧的想象;《美国恐怖故事》在 2010 年代把选集形式拉入主流,并将“季季翻新”变成观众预期;《美国犯罪故事》证明真实案件也能以严格形式拿下口碑与奖项。到了流媒体阶段,“怪物”与《偷窥者》触达真正的全球观众,前者更跻身 Netflix 内部的“历史级”梯队。
同样重要的是,墨菲的“做剧法”改变了平台的订片策略:为了降低续订风险、提升选角弹性,电视网与流媒体转向选集结构;地面台则倾向于既有联播/二轮价值、又能为流媒体资料库“加油”的高概念程序剧。在这两条路径上,墨菲的作品都像一本“操作手册”。
数据与片单,说明一切
粗看履历,横向跨度已足够惊人:
《整容室》(Nip/Tuck);《欢乐合唱团》(Glee);《美国恐怖故事》及衍生《美国恐怖故事集》(American Horror Stories);《美国犯罪故事》;《尖叫女王》(Scream Queens);《紧急呼救》(9-1-1)与《紧急呼救:孤星》(9-1-1: Lone Star);《宿敌》(含《宿敌:卡波特与天鹅》);《政客》(The Politician);《好莱坞》(Hollywood);《拉契特》(Ratched);《怪物:杰弗里·达莫的故事》;《怪物:莱尔与埃里克·门内德斯的故事》;《偷窥者》(The Watcher);《Grotesquerie》(中文名未定);以及短命的《Doctor Odyssey》。
电影方面: 《与剪刀赛跑》(Running with Scissors, 2006)、《美食、祈祷和恋爱》(Eat Pray Love, 2010);制片作品还包括 Netflix 电影《乐队男孩》(The Boys in the Band, 2020)。奖项账面同样厚实:6 座艾美、1 座托尼(2019),以及 2023 年金球“卡罗尔·博内特奖”。这些不仅是过往成绩,更是“下一部、再下一部”项目的信用筹码。
展望:为“长期战”而生的制片人
截至 2025 年 10 月,墨菲再度开启“多端并行”的编排:在 ABC 把控《紧急呼救》时代节奏;在 FX 供应口碑向选集;在 Netflix 扩建能持续引发全球讨论的真实犯罪品牌。面对“线性 + 有线 + 流媒体”并存的混合生态,如此能兼顾差异化需求又保持互通性的产品谱系并不多见;能在维持老牌节奏的同时稳步推出新作的制片人,更是屈指可数。
“墨菲手册”的最大启示是:以“格式”实现耐久。当市场需要光泽型事件程序剧,他手里有;当平台需要“自带营销点”的选集 IP,他也能即时供给;当有线需要一部“次日可上 Hulu”的秋季标志剧,FX 名单里也排得上。无论平台与商业模型如何变动,“高概念 + 明星驱动 + 毫不掩饰的风格化”这三个关键词,使“Ryan Murphy”这个品牌畅行无阻。
在一门总在改规则的生意里,瑞恩·墨菲把改规则变成了职业——而眼下,整个行业仍愿意追着看他的下一页。